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伙伴们好,料想大部分伙伴现在情绪都很不稳定,今天咱们就来整一次特殊的龙门阵。
这几天,有好多伙伴在说财经和建造号里留言、评论,语气中不乏慌张。离考试越来越近,除了咱们上周写过的心态调整,我发现你们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困扰,今天咱们就来做一次考前答疑吧!
从留言中汇总了一下大家的问题,发现其实共性还挺明显的。
复习方向
①想请教老师,我现在课本已经读薄了,5年真题也做了两遍,现在的复习重点该放在哪里呢,那些真题以外的题目有没有必要再做了。——雪
②考前三天的时候,该怎么安排自己的备考呢?——汽水加点盐
复习到最后几天,可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如果你像第一位同学一样复习得还不错,可以开始建立或巩固每本书的知识框架。
到最后几天,题就不用再做太多了。如果实在心里不放心,可以用快速看题的方式过一遍模拟题,对应着知识点看自己是否掌握,查漏补缺。
如果你复习得心里没底,现在可就要抓点紧了。
做些突击的工作,比如说把咱们计算专题的计算题熟悉一遍,抓住计算分;按照知识点的层级,把最核心的知识点再过几遍。(计算专题汇总点这里)
在经济科目之外,我们还特地请教了一下张君老师,她认为管理科目在这个阶段也不需要再进行“题海战略”,再快速地做一遍题比看书的效果要好很多。
学了就忘,怎么办?
①中间学习,记住率还高点,怎么越临近忘记的越多,好慌。——汤金龙(江苏宏宇钢结构)
②听了张老师的一遍精讲后,做历年真题接近八十!过了一个多星期,再做一套真题只有不到70,忘得好快!不多说了,加紧复习,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小北
③孩子两岁去年过了实务,每天忙忙叨叨!大半年,真心累啊!现在真题都在79%左右的正确率,已经快40了,有的东西真的记不住!就怕今年再不过,就该真的放弃了!没有信心!——晶
学了就忘很正常。不过别太慌,学过之后的“忘”是有药可医的。
咱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刚开始学一点东西很轻松地就记住了,但随着信息量的增加,就会有遗忘的现象。
这时候的“记不住”和没有学习时候的“没看过”是两个概念。记忆有两个过程,一个是记住,第二个是回忆,记住很简单,回忆很难。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好好地对信息进行编码,没有整理清楚混乱的知识点。
打个比方,咱们背书的过程,就是东西一件件放入抽屉的过程。
开始东西不多,放进去的东西很容易整理,一找就能找到。
等到塞的东西越来越多,找东西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但东西还在抽屉里。
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跟大家讲讲前几天我搬家的故事。
最近一段时间我特别忙,搬家就全权委托给了搬家公司,等到我下班回到新家的时候发现
——我的家像是被平移了过来。
书桌上的东西摆放位置都没变,衣服按照原来的顺序挂在新衣柜里。
有点惊讶。打听了一下,发现他们公司超级专业,搬家之前把所有物品拍照,分门别类地放入纸箱和袋子里,贴上标签,搬过去再按照照片回归原位。
这搬家的过程,不就是记忆归位的过程吗?之前我也曾自己搬家,刚刚搬到新家的时候特别乱,想找到一件东西要花很长时间,只能自己手动把这些东西再归类。
所以说,如果面临“学了就忘”的困境,方法一就是在放入抽屉的时候做好整理,要不然,只能在一团乱的时候自己整理。
回归到一建考试其实也是一样。我反复地建议大家做【知识框架】,就是想让大家把各科分门别类,就像搬家收拾东西一样,把知识点有条理地归置清楚。
整理好框架后,一门课放入几页纸里,我们就能很快地发现哪些点是已经掌握的,哪些点有点陌生,再去做相应的调整就好了。
从整个复习流程来说,通过复习框架,我们的节奏是在加快的,比如看完精讲班,要用2个月梳理完一科;到第二轮,1个多月;第三轮,1个礼拜……
到了现在的冲刺阶段,可能一天、半天甚至2个小时就可以通过框架快速过一遍知识点,根据科目配置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强化记忆。
至于第三个同学的问题,我想说我也快40了,哈哈。
很多伙伴都会吐槽自己年纪大了,但我想说:永远不要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
如果想提高记忆力,平常可以多做一些记忆的训练,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信息,毕竟大脑越用越有,当信息越来越多,外来新信息就很容易和已有的知识挂钩。
只要产生联想,就很容易记住啦。
当然,有很多同学到这个阶段很容易心慌,啥也背不进去。除了舒缓焦虑外,可以多做概念性的真题,在真题中强化客观知识点的记忆。
盲区太多了,该怎么复习?
湧哥,我现在就感觉压力好大,静不下心来,看这个觉得那个还没掌握清楚,焦虑啊!——木归
回答这个问题时,想给大家引入经济学的一个概念,“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他认为,任何一组东西里面,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但却是次要的。
这个定律落地到方法论,其实道理很简单:做任何事情,都要找到主要矛盾。
拿大家比较熟悉的一建考试来说,一套考题里面,70%-80%的考题都是核心考点。计算题也一样,考来考去,翻来覆去也就是三十几个计算公式。
一建经济来看,全书300多页,大概100个知识点。第三章无疑是重中之重,一般占52-55分,其中第一节、第六节、第七节是核心,占34分左右。
压缩之后,冲刺讲义其实也就不到30页纸,再压缩的话只有10多页,是二八定律中决定最终结果的“二”。
据张君老师介绍,管理看似琐碎,但一、三、四、六章的分值能拿到90分,核心考点也很集中。
大多数人报名一建考试的目的都是“及格万岁”,拿到60%就算过关,在最后几天,如果你的复习还是一团乱麻,抓住必考考点其实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主观题不会写,总写不到得分点
① 今年复习到现在,感觉考点都熟悉了,原理也弄懂了,但文字内容就是记不住,记不完整,写不出来。归根结底还是语文太差,书写能力不足。——农民老李
②案例不知道写什么,看到案例就无话可说该怎么办?——silence
这个问题我不在行,特地去请教了李莹老师。
大莹老师是这么回答的:
关于案例题的答题问题,我们要分三步走。
1、审题。如果对问题的拆分不到位,没有弄明白在问什么,就会导致答题方向跑偏。考场上一定要稳定心态,冷静的把问题读明白读透,带着问题回去找背景资料的贴合点。
2、对应题目找答题点。如果理解了问题,但是写不到采分点,就说明问题没有完全的吃透、掌握、记住。因为没有记住,所以很模糊,写不出来。
这里建议大家反向走,阅卷中是取采分点词语或者数字等内容作为加分依据的,所以在基础知识的记忆中,一定要强化标记的重点,可以反复抄写几遍考点中的关键词。
3、答题中注意措辞,要点题。案例题没有答到得分点,其实和书写能力没有太大的关联,我们取得答案都是贴近教材原文描述的内容,并不是自己来写作文。
刷一下前面真题的答案就能看到,其实标准答案都是点多字少的状态。
那为什么我们没法学会真题那种表述方法?是因为我们听课的时候像听故事一样在听,听完老师再说一遍也还有印象,但是要自己再输出一遍或者写个读后感的话就一片茫然。
如果出现了案例上面的困惑,可以在这几天加强一下做题技巧的训练,拿几道历年真题或者模拟卷子中的案例题目,做完对照一下标准答案,看看自己在那些地方跑了偏,熟悉这类问题的答题模式。这几天再熬夜加加班来狠狠的逼自己一把,背诵记忆重要考点。
最后感谢一下君君老师和大莹老师的协助,希望这些内容可以在最后一个礼拜帮助到大家做考前冲刺,祝各位伙伴能顺利通过考试!
福利环节
答应大家的考前福利来啦。
之前没得到”得意门生”的小伙伴,我们的考前福利终于来了~
这次,我们给大家准备了120套【考前冲刺礼包】,包括湧粉专属必过符+教师天团马克杯哦!
一、专属必过符
往年的必过符都是电子版,今年我们特地做了实体的卡片,为了方便大家带在身上、夹在书里,挂在书房。
为此,我们给每个老师挑选了特调的香水,用可以吸附气味的卡片把它们藏在了必过里,专属于张湧老师的香型是【海洋空清】,拿到之后可以闻一下,这是不是你对张湧老师的印象?
希望这份必过符可以给你带来实实在在的祝福和期盼,到现在了,咱们也信点玄学。
二、教师天团马克杯
今年,我们搞了一次教师天团的活动,有好多伙伴给张湧老师热情投票,带他杀出重围,最终斩获奖项。
作为给大家的回报,我们烧制了一批纪念马克杯,送给默默支持着老师的你们。(成本老高了,哈哈)
秋冬降至,天气转凉,希望马克杯带去温暖,大家考前不要多熬夜,要记得多喝热水,考试必过呀。
怎么拿到?
在张湧说财经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必过”,获取活动参与方式。
扫码进入对话框回复“必过”
具体的活动规则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此次我们一共送出120套考前冲刺礼包(必过符+马克杯),包括20套签名版。
签名版说明:在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会统计15名邀请人数最多的伙伴+参与活动中公众号比较活跃的前5名伙伴获得【签名版礼包】~
奖品将于一周内发出,争取让小伙伴们考前都能拿到!
具体的活动规则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你的好友张湧
为大家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