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发来的上千条私信里,我见证了五花八门的理财骗局…



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瑟瑟秋风,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这周末的话题比较沉重,就像北京灰突突的天气。
因为这两天,公众号后台收到了几条闹心的私信。
第一条是来自@lily,说父亲被人拉入荐股群,被名叫“林家军”的团队洗脑了一个月,家里人怎么劝也不听。报警之后,警察给他打电话,也拒不配合。

第二条是来自@陈儿,说在玖富钱包投资了30多万,封闭期到了没收到回款。经侦不受理,金融专班没有回复,很多出借人到北京讨钱,也没有结果。
……
从公众号开通以来,我们就收到了若干类似的留言或者私信,翻一翻感慨良多。很多伙伴亏了钱,火烧眉毛,来求一个止损方案 。


虽然很为大家担心,但我也不得不说,一旦平台暴雷、庄家跑路,只能报警走法律程序,且诉讼过程很繁琐,到最后很可能血本无归。
我有个朋友,在P2P放了几百万进去,也遇到了平台暴雷的倒霉事儿。朋友算是在北京有点门路的人,找了很多人,用尽各种方法,到最后也没拿回来。
也不能怪大家不小心,市场上的诱惑和骗局实在是太多了,防不胜防啊。
今天咱们就把理财过程中的坑给大家梳理一下。

P2P意为点对点、人对人的借贷行为。2013年,P2P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突然冒出了上千家。
P2P是很危险,也很不划算的一种投资/借贷行为,只要动动脑筋,就知道这里面埋的雷特别多。
为什么这么说?我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首先,从借款来看,P2P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简单,易操作,下载个APP,绑定一下支付宝和微信,刷一下身份证就能借款了,到款还很快。
看起来P2P一天借一万块钱只有几块钱利息,但认真算一算利息,年化利率大多超过39%,有些P2P借款的利率甚至高于100%,十足十的高利贷生意。
并且P2P的利息往往体现在高额的前期手续费,是在借款的时候一次性收取的,比如借10万,实际到账只有8万,那2万就在前期作为手续费收取了。这样即使你提前还款,手续费也不会再退回。这就是个很大的套路。
当你手续费交了以后,如果提前还钱,平均下来利率就非常高;如果拉长借款时间,后续还需要承担大量的新增利息,总之上了贼船,就都别想平安下船。
我们应该都在社会新闻上看到网贷入坑的年轻人:因为借了一两千,选择分期付款,拆东墙补西墙,在不同的P2P平台之间旋转跳跃,最后利滚利滚到了几十万。

知乎上关于网贷的问题
从这两点就能看到,P2P里面借款不太靠谱,贷款的质量很差。
逾期风险高、坏账比例大,直接影响到了投资人的收益。
其次,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P2P让很多人入坑,也是因为10%以上的收益率太诱人了。
但大家换个角度想,如果平台给到你10%,那么他至少有15%以上,这个生意才划得来。
大多数企业的收益别说10%,5%都到不了,平台得费多大劲才能一直保证高收益的投资呢?
所以在野蛮生长了几年以后,国家终于出手清退P2P。据不完全统计,P2P投资无法追回的金额高达8000亿元,很难想象有多少中产家庭的资产被洗劫。

和P2P一样,各类高收益理财层出不穷,是玩儿的资金池这个套路。
就像前两天咱们聊的鹏华,亏了20多个亿(点击这里查看原文)。在产品说明书上,它不说具体投资什么项目,货币基金、股票、公募、信托……五花八门,什么都有。
这也就是【资金池】生意最坑的地方了。小A是前年投资的100万,小B是去年投资的50万,小C是今年新投的200万……都统统放在一个池子里,混合拿去投资、出借。
前一年市场好,小A的钱是赚钱的,但后一年市场下跌,小B的钱不挣钱,小C更是本金都亏掉了。但如果小B先一步申请提款,这些平台就会拿小A的钱补小B的窟窿,由此往复……
这就像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谁后面入场谁亏钱,风险很大。9个盖子10个锅,如果有盖子还好,没盖子就凉凉了。
资金池业务因为权责不明确,资金界限不清晰,容易迅速滚雪球,并且容易形成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风险,所以国家明令禁止资金池业务,设立银行理财子公司,隔离理财业务和传统的存款业务之间的风险,这都是有考虑的。
正因为如此,资管新规出台,银行打破刚兑,银行理财出事儿也没人给兜底了,投资鹏华的人,当时也是相信了工行这个大平台,却没想到收益没了,本金也差点拿不回来。

这还属于投资平台足够理性、遵纪守法的时候,如果碰上捞一把就走的团伙,拿钱出来乱搞,就是彻彻底底的骗局了。
比方说前几年闹得轰轰烈烈的网信集团老板张振新疑似诈死的事情。在私募、P2P、区块链投资失败,欠了一屁股债之后逃亡英国。
没过多久,传出讣告。有媒体统计了一下,网信在国内的欠了大概510多亿,分别是:网信平台,借贷余额约 450 亿元;网信普惠等P2P平台,借贷余额近 60 亿元;先锋系私募基金,约 200 亿元。
我们没证据表明这是假死,但这也太蹊跷了。张振新在英国有很多资产和房子,而且英国的死亡证明很好开,这巨大的收益难免让人揣测:一笔勾销欠债,顺便更名改姓,重新生活。
再深一步,银行的资金池产品也还好,最起码产品收益是跟着市场波动的,出借人还有一定的机会自主选择退出。
但像我们粉丝投稿的那种荐股群、杀猪盘,就是绝对的违法诈骗,有点丧心病狂、穷凶极恶的意思了。
这种骗局的套路是:先吹捧出一个“股神”,吸引不明真相的股民加微信小群,10个托儿围着1个真股民吹捧、鼓励、晒订单。

进群之后,一般股民会先收取一些股票资讯和分析,跟着赚点小钱,逐渐被这个股神征服。
韭菜养得差不多,就到收割时机。“股神”会推荐一个股票,“几点几分,全仓XX股!“
一声令下,号召股民把手里的钱都投进去,瞬间推高股票价格,自己再把手里的股票卖出,获取大额利益,逃之夭夭。

某荐股群内截图 图源网络
当然,这个“股神”绝不是一人,背后跟着一整个团队,从接电话客服、平台运营、微信群管理到洗钱整个流程,分工明确,算计的明明白白。
这事儿不新鲜,今年6月份就有一例,股民们加起来被骗了2亿。
5月份的时候,某个“股神”老师带着一批股民安装科尔证券APP,杀入股市大量买入纵横游控股,报警的这位股民前后转账高达290万。
到了6月22日开盘,纵横游控股突然暴跌20%,股民们赔得一干二净,科尔证券APP再也打不开了。

6月22日 纵横游控股暴跌20.39%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上当受骗了。
有意思的是,这个股之后的3个月一直在上涨,在上周五开盘一分钟里跌没了80%,是不是又是一场新的骗局?
如果投稿的伙伴看到这里,希望能再劝劝爸爸,同时搜集罪证,积极向经侦举报,千万别上当受骗。
……
这世界上的套路太多了,还有没有靠谱的投资呢?我来说说观点吧:
首先明确:高收益可能隐藏着高风险,高收益可能隐藏着高风险,高收益可能隐藏着高风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1、 目前已经不允许任何保本型理财产品存在,只要说保本的,都需要特别小心。两部门(央行和银保监会)都说了,8%以上收益的保本产品基本可以等同于骗子。
2、 目前来看,【大】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问题不大(鹏华是工行代销产品),如果想要稳健收益,可以选择风险较低的R2、R3类产品。当然中行原油宝那种明显投资于原油期货这种高风险产品的理财一定要小心。
3、 就我个人来说,我宁愿承担市场风险,也不愿意承担信用风险。虽然股市和基金市场有波动,但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者的主动权比较大。能够判断,能够通过学习做更好地挑选。
4、 不要抱着一夜暴富的幻想,这种心理往往被骗子利用的最多。踏下心来研究产品、研究市场才是正道。
在投资理财快要跟“骗子”划上等号的今天,一定要记住,骗术层出不穷,但底层逻辑就那几个。坚持不懂的不要投,不抱侥幸心理,摈弃一夜暴富的幻想!
已经遭受损失的伙伴,我也感同身受,就当那是沉没成本,重新振作起来吧。
钱没了还可以再挣,家人安好,便是晴天!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79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