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暖暖冬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各位伙伴们周末好,北京的冬季天干物燥,人也挺容易上火。
这几天经常能在地铁上碰到一言不合就摩擦吵架的人。早高峰的地铁上一推一搡再寻常不过,本来没啥大事儿,但情绪好像就突然被“点着了”,非得争论一番才能罢休。
负面情绪就像压抑在心里的小恶魔,时不时就出来闹腾一下。我最近也深受困扰,今天和大家一起来聊一聊情绪这个话题。
01.
最初推荐我写这个选题的是我的小助理,因为她刚刚经历过一次小型的情绪爆发。
双十二到了,小助理又开始快乐地买买买。结果因为客服设置错误,和商家闹了点纠纷,等到淘宝客服主动给她打电话,一通解释后说:“情况就是这样,你懂了吧?”
“明明是他们的错误,一点道歉的态度都没有,还想吊打我的智商”,她的情绪被引爆,气冲冲地跟客服摆事实、讲道理,争论了十几分钟,最后客服道歉了,她乘胜归来。
挂了电话,她回想自己的咄咄逼人,开始反思:自己平常还算温和,为什么在电话里得理不饶人?
大概是因为“不认识”吧,躲在淘宝ID后面,隔着长长的电话,发泄情绪的时候几乎没有心理负担。
事实上,对陌生人的恶意在网络世界体现得更明显,比如前两天网络上被人肉搜索的成都女孩。
因为在酒吧、餐厅和美甲店逗留,网友对她的工作妄加揣测,对女孩进行无脑的人肉搜索,抖音号、微信号被扒了出来,夹杂着对女孩私生活的各种猜测和评论,甚至有人气急败坏地说她“毁了成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暴力”和“人肉搜索”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社会事件,赶不上飞机的女士嚷嚷着要“最大的流量”曝光航空公司,高铁上不让座的人被偷拍发布到网上。
当然,用网络舆论监督社会是好事,但随着舆论漩涡越卷越大,线下的小争执变成了大事件,藏在人海里的小人物的日子被翻了个底朝天。
一女子大闹杭州萧山机场 图源网络
雪崩的背后,每一粒雪花都有责任。网友们看到有如此过分的事情,像是找到了一个发泄的通风口,藏在千万网友里面,大家被舆论的漩涡裹挟,对陌生人群起而攻之,纵容着自己心里的恶意生根发芽。
但匆匆忙忙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坏脾气的人呢?在微博里怼天怼地的人,可能现实里是“老好人”,脾气温和;在地铁里吵翻天的上班族,可能天天帮公司保洁阿姨搬箱子、扔垃圾。
和素昧平生的人打交道,藏在键盘和ID后面,大家干脆把理性抛到一边,展露恶魔一面:反正谁都不认识谁,我还在乎那么多干嘛?
02.
对陌生人恶言相向还好收拾,顶多吵一架,最多叫警察来解决。但如果对家人发泄负面情绪,可能再难弥补不了。
辅导孩子写作业就是个挺需要耐心的事儿,教了好多遍的问题到头来还是犯错,我也会上火。
有天晚上我们辅导孩子写作业,发现他写得心不在焉,小错误不断。他妈妈就叮嘱,让他写作业要专注一点。我在旁边压抑了很久,终于忍不住说了两句:你还想学习好,这样怎么学习好呀?
我很少这么严厉,往往过一阵气消了,也主动去抱了抱孩子,给他道歉、解释。
没想到,这次孩子走心了。晚上睡觉之前他躺在床上一本正经地说:要么我就去死吧,你们俩一块生活吧。
他年纪还小,不敢违反父母的权威,不会用摔东西、离家出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对死亡也并不了解,但这句话代表着一种强烈的情绪发泄:我现在很有挫败感,很不爽,很不满。这种情绪的表达让我非常震惊,也开始深切地反思。
我跟学校的心理老师聊这件事儿,她说:就原封不动的这句话,已经有好几个家长朝我反馈过了。
我们都以为叛逆是从初中开始的,没想到小孩子也有自己情绪爆发的需求。现在小孩子成熟得更早,在学校的压力也很大。
学校的心理老师跟我们说,教育孩子有时候就像逆水行舟,本来就已经很困难了,但还需要注意速度和节奏。现在的孩子其实内心是焦虑的,而家长的焦虑又很容易叠加到孩子身上,从而出现更大的焦虑。这种焦虑容易引起情绪的爆发。低年级的孩子可能只是说说气话,高年级的孩子可能真的就离家出走了。
小朋友已经入学100天了。从刚开始的迷茫困惑,现在已经慢慢上道,老师肯定了我们的努力和付出。
虽然我总说放低预期,已经算是非常关注他的情绪,但仍然难免透露出对他更高的期待。对待孩子确实需要把握节奏和速度,不要看到进步一点就加码,让孩子成就感变弱,挫败感增强,负面情绪积压。
长此以往,孩子就觉得“做啥都没意义,都赶不上别人”,越来越难以挽回。老师说,六年级的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多了去了,有的孩子离家出走、和坏孩子一起玩,追根到底都是因为挫败感。
想想也是,大人的情绪宣泄渠道很多,男同胞找哥们喝顿酒、约着打一局游戏,或者打场球;女同胞约闺蜜喝个下午茶,或者疯狂购物一翻,也就宣泄出来了。但恰恰是孩子没有释放的窗口:他们跟老师也不敢说,一起玩的小朋友都懵懵懂懂,也无法帮上忙。只有家长积极关注,多聊天、多谈心,多问问他的想法,才能帮着他把情绪排解出来。
昨天晚上睡觉前我又跟孩子聊起了这个话题,问他那天为什么要说那样的话,他说因为“我什么都不会”。
我说你已经会很多东西了,怎么会什么都不会呢?
他说,因为你和妈妈觉得我什么都不会。
虽然知道是这样的原因,但这样的话从他嘴里亲口说出来,还是让我非常自责。即使已经非常注意,但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仍然可能被忽略了,做得不好的地方被放大了。
唉,道理都懂,耐心还得继续修炼。
03.
每个人偶尔都会出现非理性的情绪,发生短时间的情绪失控。
看到网上写的一篇文章说得挺好,非理性情绪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必须化,强迫自己或别人“必须要成功”、“家庭应当是和睦的”、“我努努力这次应该能考过”。
二是标签化,用独立的标签来评价别人,比方说,孩子写错数字就被一直唠叨粗心,伴侣稍微散漫一点就说不上进,用一件事评价一个人,并一直翻旧账。
三是夸张化,就像我们陪孩子写作业一样,只是出现了点小错,我们就放大到“没法好好学习”。
当然也没必要太责怪自己,那一下子控制不住很正常,除了对应着去找原因、练习情绪管理、提高忍耐力之外,我更想让大家学会【如何修复】。
短短的一句粗口、一个皱眉、一个音调,都会给周围的人造成伤害。
有些人事后回过劲儿,也会因为碍于面子,扭扭捏捏地不懂得缓和。也有些人觉得压根没必要解释,“你该懂我就会懂我”,这就是中国家庭和社交里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如果对方情商高点,来问你要个台阶下,可能这事儿顺坡下驴还好解决,但如果都是犟脾气,两个人的关系就会愈演愈烈。
更危险的家庭关系里,有人会把社会的情绪带回家里发泄,在外面当了孙子,回家就要撑脸面当爷。
不知道有没有伙伴和我有一样的童年回忆:父亲觉得在外面工作辛苦一天,回到家还得不到尊重和理解;妈妈觉得自己在家里也不清闲,柴米油盐酱醋茶,好不容易等到丈夫回家还要看冷脸,然后俩人就开始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吵吵吵……
我们希望回家能感受温暖,不是找一个情绪的垃圾桶。如果你是女生,在伴侣发脾气时候可以问问:是不是有什么不顺心的事儿?然后一起顺藤摸瓜地找找原因。
男生就更要注意了,本来做建工的人关注家庭就比较少,如果妻子是全职太太,更要帮她疏导情绪,关心她抚养孩子和照顾老人的压力,多聊天、多谈心、多交流。
碰到情绪,先深呼吸几下,至少不要把枪口对准我们的家人;忍不住发了脾气,也要记得修补,不要放任对方内心的伤口扩大。
说句题外话:
前一周我们提到了社区团购,并且讨论了社区团购对小商贩们带来的冲击。周五习大大也关注了这个问题,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提醒巨头们“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
习大大说话掷地有声,大佬们这回反应迅速,昨天有谣言传出,阿里、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大佬就纷纷宣布全面退出社区团购,转向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做好科技赋能,服务产业升级。
从互联网颠覆传统行业的野蛮掠夺,到大佬们真正要进入硬核科技领域,这才是互联网大佬们的真正价值。为习大大的这个干预点赞,以后大佬们应该会少惦记点菜篮子、立法们也会少惦记点结婚离婚生孩子,中国的硬核科技也许就有希望了。
真想专门写篇文章聊聊硬核科技大神马斯克。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99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