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分流有多残酷?当有一天,努力也无法实现梦想…



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暖暖冬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前两天有个乌龙新闻,先有报道说北京线下培训机构停课检查,并且还有红头文件图片,言之凿凿;后来又被辟谣,并且删除了之前的新闻。

这一发一删,其实也展现了现实教育的难,上面难管,老师难教,家长难选,学生难学。
还有在两会期间,有个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普通高中录取率达到80%以上。

有个惊人的数字,2018年全国初升高的比例是59.7%。现在很多省市是明令禁止中考复读的,高考没考好可以复读,但初中没考上高中,摆在眼前的只有2条路:高职、就业。
高职毕业能干啥?很难进企业,考不了公务员和事业编,可能连个敲门砖都不算。大部分人成为蓝领,还有一些人,要绕很多弯路,咬着牙过了专科、专升本的关卡,才能回到原来的路上。
坐在一个教室上课的孩子们,被中考分流成两条截然相反的道路,让5年、10年后某些人的起点,成为另一些人的终点。
今天再一次聊聊教育吧。

美国有部记录公立教育的纪录片《等待超人》,拿了很多奖,豆瓣8.2,颇受好评。
在美国,小孩子要上学,可以选择公立或私立学校。公立学校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出钱,推进10年免费义务教育,私立则是由教会和私人建立,需要家长付出高昂的学费。
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公立是唯一的选择。
但公立学校也有差别,因为按照规定,孩子们要就近入学,所以房价高的地方,地方政府有钱,对学校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充沛,学校教学质量好,吸引更多有钱人投资入住,形成一个循环。
《等待超人》记录了家境贫寒的黛西的求学之旅:她的梦想是当成医生、当护士,她相信只要好好学习就能实现梦想。

但现实是,她对应的公立中学辍学率高达57%,100个学生里,只有3个能上大学。

让大多数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绝大多数的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很低,老师们有“终身雇佣”的护身符,在上课期间喝茶、看报纸,放任自流。

老师们在课堂插科打诨
在这样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孩子,阅读和数学能力直线下滑,犯罪率不断飙升,类似的学校在美国有2000所,被称为“辍学工厂”。
如果这些孩子想上一个好点的公立学校,则需要通过抽签来决定,但竞争激烈。某个学校只有40个招生名额,却有792个家庭申请。
没人知道那些没抽到签的孩子最后会怎么样,他们渴望着“超人降临”,可不得不面对现实。
另一面,在私立学校里老师负责,孩子们为了申请好大学而熬夜学习,下了学就去读昂贵的兴趣班,给自己的推荐信加分。

这就是真实的美国:有钱人家的孩子有好学校上,一路坦途,没钱人家的孩子路越走越窄。

看似极端的案例,但《等待超人》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曾在广东做过一系列的调研,发现初中辍学率攀升的现象在农村青年中普遍存在,在某个中学仅初三一个学期,就有5个学生辍学。(点击这里跳转原文)
调研组选了5个案例进行访谈,他们的共性是经济窘迫,父母靠卖力气挣钱,在初三自愿辍学,分别成为工厂员工、销售、游泳教练和外卖骑手。
在深入调查中,我们看到了和《等待超人》几乎相同的辍学环境:
1、 义务教育免费,但家庭收入微薄,让孩子倍感经济压力,不想成为负担。
2、 家人对学业关注度低,极少陪伴和辅导,认为孩子考学通过率低,“读书无望论”让孩子丧失读书信心。
3、 学校管理松散,教学质量差,孩子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转而消极应付学业。
研究提出,在相同的教育模式下,农村孩子的辍学率比城市更高。我们不难看出,在义务教育看似相同的大背景下,家庭对教育的期待和付出,会对孩子的未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看看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也能隐约看到我们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第一步,全民普及基础教育,推行免费公立教育。教育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反哺经济快速腾飞。
第二步,推动素质教育,给学生减负。这时出现了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分化,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下降,有条件、对教育高要求的家庭把孩子送往严格的私塾,通过集体密训向大学冲刺。
第三步,教育分流,阶级固化。随着高等教育把人群逐步分流到不同的学校,名校学生毕业后又流入大企业,继续巩固家庭的财富地位。
阶级固化的残酷,在BBC纪录片《人生七年》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阶级的七个孩子,在七岁完全不同,但随着年岁增加,中产继续在中产阶级,底层还是处于底层,上流则归上流,所有人按照规定的轨迹里一步步前行。
各国的路径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就变成了社会分层的工具。

在今年的两会记者会上,克强总理提到“要下决心加大对县乡教师培训的投入”“要让在城市的农民工子弟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因为家境、区域不同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国家希望,在中国教育仍然是改变人命运的方式。
教育改革朝向公平、均衡方向发展,这是未来教育的希望。但想要回到二十年前的教育竞争状况,似乎也很难。
我父母那一代人基础教育薄弱,所以普遍不存在什么文化差异和阶级差异,大家都在和温饱作斗争。
所以那时候的学习,家长和家庭环境起到的作用并不太大。
我们这一代呢,赶上了社会稳定,经济腾飞,78年开始恢复高考、92年改革开放,给了一批80后提供了第一次实现人生跃升的机会。
而我们这些吃过教育红利的80后,深知教育平台的高低对个人发展提供了多少的资源和便利性,再加上中产阶级本身焦虑感又很强烈,所以我们这批人才会十分看重子女教育。
小学教育提倡不布置作业、不公布成绩和名次,想给孩子相对轻松的环境。

但过程过于快乐,优质的教育资源还是那么少,结局可能是上心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好,真正减负的孩子越落越远。
北京海淀是出了名的“鸡娃”重地。从幼儿园开始,家长和孩子们就投入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公立幼儿园不让老师教学科知识,家长们就排着队去报私立幼儿园。

北京私立幼儿园的比重连年上升 图源@中教投研
我儿子上的那所小学,70%孩子的父母都是双硕士。今年寒假,老师布置的作业时预习下学期的生字,当时我们觉得预习的负担已经很重,后来发现很多家长都已经给孩子听写、默写了。
曾经学校是孩子接收新知识的唯一渠道,现在学校少教,辅导班就多上;辅导班被强行停课,家长就自己教。
以前的教育只拼娃,现在的教育真的是拼爹妈,不仅是钱,还有知识和能力。
我们无法决定国家的教育政策,也无法左右邻居的教育方式,唯一能做的也许只有“鸡”一下自己。
我们不是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只不过是不想他被中考、高考“筛选”下去,失去了更自由的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
今天视频号内容分享的是《为什么吴孟达去世,整个朋友圈都在伤心?》
达叔去世的那天,我的朋友圈被刷屏,周星驰电影伴随大家长大,是一代人的印记。
达叔也曾在你的记忆里留下过痕迹吗?欢迎评论在视频号下方,也期待大家的分享和点赞。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135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四晚上&周日下午,欢迎来这里做客,我们一起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希望你可以转发给想要了解财经的朋友和家人。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