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退休了,我就……”



大家都知道我是重庆人,重庆人管聊天叫摆龙门阵,炎炎夏日,约上三五好友,一杯盖碗茶,一把大蒲扇,好不惬意。
忙碌了一周,我也想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感性和生活。
周末没事来跟我摆龙门阵嘛,要不要得?
伙伴们好,先祝大伙儿端午安康,今天吃粽子了没?
周四本来是聊热点的日子,但恰逢节假日,咱们就把龙门阵先安排上。

前两天,看到了一篇让我有点伤感的新闻。
迪士尼英语发布公告,称受疫情影响,英语中心正式关闭,即日起办理学员退费、员工离职赔偿等事宜。
迪士尼英语是迪士尼公司在中国开设的直营培训品牌,从2008年在上海落地,已经在全国有了26家门店。

在那篇公众号文章的评论区,许多家长表达了不舍。

说起来我跟迪士尼英语还有一定的渊源,曾经差点做了迪士尼的校长,也确实被它开放灵活的教育理念吸引,对这家机构一直比较有好感,听闻关门,难免惋惜。
不过迪士尼还是非常有责任感的企业,办理退费、给员工足够的补偿金,一个都不少。而很多类似新闻出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跑路,卷款潜逃。
当年我自己处理企业倒闭的善后事宜,也是抵掉了自己的房子。
更让人感叹的是,就连迪士尼背景这么雄厚的外企,也撑不住疫情而倒下,庚子年太难了!
1.
迪士尼英语的故事,我们在这次疫情里见证了太多次:
消息称,维多利亚的秘密在英国的公司即将进入破产清算;
3月份,劳力士关闭三家工厂,香奈儿关闭法国、瑞士、意大利所有生产基地,爱马仕关闭法国42座生产基地。奢侈品行业也成了重灾区。
除了国外的知名企业,国内也没好到哪儿去。
疫情以来,中国已经有数千家公司宣布破产,其中影视、娱乐、教育、饮食、旅游等行业公司占比最多,光影视公司就有5328家倒闭。
时代的一粒尘,落到普通人的肩头就是一座山。
企业倒闭,最受影响的还是从业人员。
5月份我国的城镇失业率达到5.9%,按照我国8亿城镇就业人口来算,失业人口接近4800万,接近北京和上海的总人口。
除了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我们的职业生涯还面临着社会和经济大环境带来的变迁。

不知道伙伴们是否还记得90年代末的国企下岗潮。我父母都是国企职工,周围一些小伙伴的父母因为下岗,不得不去摆地摊,或者擦皮鞋。当人们不得不离开国企有工作、有宿舍、有教育医疗的“小社会”,自食其力地寻找新的活路,震碎了多少家庭的安全感。
时间转回2020年,年轻人的就业风险更大了:市场经济和专业细分的背景下,纯粹的“铁饭碗”越来越少,待遇也非同日而语。生活压力下,很多体制内的朋友也都辞职下海。
与此同时,蓬勃的新兴行业、大厂环境、高薪待遇吸引着大量年轻人,但行业变化日新月异,昨天的纸媒,今天的抖音,稍有不慎,就被时代甩下。
年轻时选对了行业,但“35岁危机”也客观存在:前几年,有媒体爆出多个大厂“优化”35岁以上的员工,虽然当事公司并没有正面回应,但其实自然地淘汰中年员工,早已是不成文的规定。
30多岁的我们仍在走上坡,年富力强,但年龄却始终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挂在每个人的头顶。
现代人的每一步都太艰难。行业可能会江河日下,企业可能会破产清算,自己可能会被优化辞退。
当潮水褪去,还在裸泳的人,会有我们自己吗?
2.
 
每次的文章都有很多伙伴问起职业发展的问题,有的想辞职创业,有的问起专业方向的选择,言语之间都充满了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借着迪士尼英语倒闭的感慨,我也来聊聊对职业发展的体会。

2012年创业失败以后,我确实经历了长时间的职业迷茫期,期间换了好几个细分行业,还去拿了两个学位,依然并没有真正找到方向,前后经历了五六年。
虽然方向一直没有找到,但我却慢慢地理清了几件事:一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二是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三是开始关注分散风险。
先说说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因为一直学的是财经专业,总想干点跟市场相关的事情。
创业那会儿跟合伙人商量分工,他建议我专注于产品和服务,觉得我很擅长这方面。
我却年轻气盛,想要挑战市场和销售领域,一直也都不温不火,慢慢发现因为兴趣而做的教学工作总能大放光彩。
在北大读MBA的时候,学校给我们做了一个哈佛大学的职业倾向测试,我分值最高的是咨询和培训能力,接近满分。但作为高级管理人员必备的综合管理能力分值却很低。虽然当时内心并不太愿意接受这样的评价,但专业的结果却给了我大致的方向。
仔细想来,我确实擅长并且喜欢咨询和培训的工作。不管多苦多累,做这两件事情就会觉得开心,乐此不疲。
记得有一年去安徽一个小县城讲课,因为头一天要从贵阳上完课赶过去,无法直达。我只能半夜飞到南京,然后再坐绿皮火车赶到当地。
一夜不能合眼,早上七点半到车站,八点半就走上讲台。但一看到台下的学员,立刻兴致大好,连续讲了七八个小时,竟然不觉得累。
发现自己喜欢并且擅长的事情,是二次职业选择的第一步。
3.

第二点,是要把握行业的发展方向。
教育肯定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任何时代都需要教育。
但我也清楚地认知到,不论是在线还是面授,教育的任何形式都有它的周期。
面授教育可能会越来越少,在线教育同样可能会萎靡,指不定哪一天,人工智能教育或许会取代基础工种。到时候教师会被淘汰吗?其实从我讲课的第一天就开始这样问自己。
我的结论是:会,也不会。
人工智能必然会替代一些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比如会计做账、简单查账就很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现在的事件新闻大量的都是人工智能成稿;未来一些基础知识的传授和答疑应该也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甚至比我们完成得更加出色。

写字机器人 图源网络
毕竟重复劳动这件事儿,人类永远比不上机器人,更何况是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
但人工智能只会协助教学,不会完全替代。大家喜欢我的课,不是因为我把课本背得有多熟练,而是因为我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故事的人。这是机器人所不能替代的。
在我的心里,我的竞争者不是其他老师,而是未来可能出现的机器人讲师,这是我逐渐形成这种特立独行的风格的原因。
4.
三是关注风险分散。
职业的风险有的是外部的,有的来自于内部。
疫情下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的行业萎缩,企业倒闭,这些都是外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什么呢?是自身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被淘汰。
我父母经历过国企改制和下岗这样的时代风险,我自己经历过企业破产的风险,这让我在第二次职业选择的时候非常慎重。
怎么才能抵御外部风险呢?我自己的方法是做内部因素影响更大的事情,比如说专业性更强的工作。
偏管理的工作,特别是中层管理,则更多需要依靠平台和系统,而不是依靠自己。

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寻求风险对冲。
比如我选择入局金融咨询的工作,也是因为这个。
我偶尔在课堂上开玩笑,说金融是正周期行业,经济好金融就好,经济差的时候,金融行业会比较难过;而教育行业是逆周期行业,跟金融正好互补。我一脚在金融,一脚在教育,正好做到风险对冲。
虽然课堂上是玩笑,但其实当时的初衷也的确如此。
作为一个跨行者进入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其实并不容易,但我从一开始就定好了“金融+教育”的切入点。并且从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开设投资理财课就是这方面的尝试。
同时,这种互补也确实在现实中得以验证。在上半年我金融圈的同事都比较清闲的情况下,我教育方面的工作却逆势爆发,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所以在外人看来,我做了很多关联度不太高的工作。但其实在我看来,它们背后都有本质的联系。从性质上没有脱离咨询和培训两个我擅长的领域,从内容上都是传输财经相关信息,而从对象上又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让我能将不同领域获取的信息相互贯通。
本质相通,也就自然可以形成合力。
所谓的斜杠青年,不是白天当着白领,晚上摆着地摊,周末再开个滴滴。做着多份工作,拿着多份工资,似乎就分散了风险,其实可能是消耗了精力,还什么也做不好。
斜杠青年的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核心优势,在自己工作中积累的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向外拓展。
35岁之前,要在工作中不断修剪自己、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适应性,让自己变成一个“插头”,插在哪儿都能提供能量。
35岁之后,才有能力去适应不同的“插座”,而不惧怕某个“插座”是不是坏掉。
留给咱们偷懒的时间不多了。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地跳槽、创业,又或是一直躲在舒适区里,对于我们这些“创一代”都不太现实。

正好是节假日,不如再和大家聊聊我的退休规划:
到了不太缺钱的那一天,我可能会继续做做投资顾问,与客户兼朋友们喝茶聊天,互通资源。
要是还有人不嫌弃,我也想继续讲讲课,在公众号和大家聊聊天,希望到时候大家也能和我一样,轻松自在地一起聊聊财经事儿。




开奖啦~恭喜截图里的小伙伴在周二的文章中点赞数最高,小助理将会联系快递寄出奖品,请在留言区留下你们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没得到的伙伴们不要着急,奖品种类和库存还有很多,以后会不定期地放送,大家有任何想了解、有疑惑的选题,都可以写在留言区,大家关注的,就是《张湧说财经》最好的选题。

🍺
忙碌的工作和课程之余,一直想找到一个地方跟大家放松地聊聊天,于是开通了“张湧说财经”这个平台。
这是张湧说财经公众号第28篇原创内容。
聊聊身边的财经新闻,把复杂的经济学问题讲得轻松愉快,是我未来想和你们一起达成的目标。
每周二、周四晚上,我们将会在这里聊聊财经圈的事儿,分享案例,交流看法。
每周日,咱们就放松一下,分享一下身边的书、电影,或是最近身边的故事和见闻。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和启发,大家快快点击“转发、在看、收藏”一条龙服务。你们的热情和支持,就是我更文的动力!
如果你最近在财经、工作、学习等领域有什么困扰,也欢迎留言到这篇文章下面。
大家的关注点,就是下期最好的选题。

我知道你在看哟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