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伙伴们,端午安康。
端午节假期即将结束,下一个长假就得到国庆了。希望那时候一切能恢复常态。
前段时间写我儿子读书。他本身相对安静,引导他阅读也确实是希望能帮助他发挥优势。
但体能一直是他的弱项。
不过最近我惊喜的发现,在媳妇儿的引导下他竟然“迷”上了跑步。

每天三公里,少跑一百米都不愿意,就得跑够了这一天才算圆满。
看着他俩红光满面、精神焕发的样子,我发自内心的也挺想尝试一下三公里溜娃模式。
想必也不是什么难事,作为一个成年人定然不会比一个8岁的孩子差。

然而现实总是来得太快,以至于还未来得及反应就尴尬了......
一程三公里下来,我累得气喘吁吁。
以至于儿子看我的眼神都十分不解:感觉挺轻松的一件事情,爸爸怎么会累成这样?
孩子的成长总是在不经意之间,从体弱多病,到现在迷上跑步,幸福来得有点太快。

这不禁又让我刷新了对他的认知:
尽管这孩子的爆发力确实稍有欠缺,但在耐力方面却着实惊人。
不过说实话让他爱上跑步的过程,我媳妇确实也费了一番心思。
只是没想到他可以这么迅速地投入进来。
最初我们经常带着他去公园的湖边散步。
一边欣赏着周遭的美丽风景,一边绕着湖边跑跑步,一圈下来基本上也就达到了三公里。
原以为他觉得湖边风景不错,愿意在这里玩耍。
但是疫情来得突然,去湖边跑步的计划已经不能再坚持进行,于是我们就转战小区。
小区的范围自然是不够大的,跑十圈才能达到三公里,单凭想象就已经感觉十分枯燥。

但他却坚持了下来,而且跑得既轻松又愉快。
每当傍晚来临,我问他是选择在家看书还是出去跑步,他都会毫不犹豫说:去跑步。
也许真的就像我们常说的: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也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每个孩子都必定拥有着各不相同的优点。
而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挖掘到这样的优点并适当培养,也一定会从中得到另外一番收获。

最近,我发现跑步不仅让他在体能方面有了不小的提升。
而且对其他方面也产生了一些联动影响,他在各方面的协调能力也进步了很多。

以前,我们还曾为他的身体协调力焦虑过。
跳绳方面,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能跳一百多个,但他当时还处于手脚无法协调的状态。
还有很多孩子都擅长的轮滑,受限于平衡性弱,他也一直无法尝试。
不过在他身上有一点让我心生佩服:就是那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方面连我都自愧不如:
也许是幼儿园走平衡木不过关刺激了他,他知道自己平衡能力弱。
所以每当路过花坛凸起的地方,他都喜欢把那里当成平衡木,从上面走过去;
在明白自己弹跳力不如他人的时候,就每天坚持练习跳绳,几个月过去他一分钟就可以跳到一百多个;
他在自己不擅长的方面,都想通过努力去做到一个标准的水平,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也乐在其中……
每当想到他进步的这个过程,我们心里就感觉一阵暖意,甚至眼眶微热:既有感动也有欣慰。
我们常说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孩子就是最好的范例。

除了运动缺乏天赋,他的精细动作也不是很强。
所以一直不喜欢拼搭类的玩具,比如其他孩子沉迷的乐高,他一直找不到兴奋点。
一是看不懂图,二是拼接需要手部的力量和手脑配合,这两项他都不太擅长。
但是最近他对这方面似乎产生了些许兴趣,而这一切也是发生在他爱上跑步之后。
果然,跑步对学习智力的开发和动手能力的帮助是不可否认的。
前段时间我带着他成功拼搭了一个小模型,让他产生了小小的成就感。
就是抓住了他这个“小小的成就感”,在六一那天我们又给他买了一套难度较高的变形金刚作为节日礼物。
对于这件礼物他爱不释手,他再三催促下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拼搭:我来寻找零件,他来进行组建。
有时候兴趣一旦产生便会像泉水般源源不断......
第二天我工作忙顾不上,他就自己一个人一边找一边拼,那个安静并且投入的状态让我不忍打扰。

所以在培养孩子的爱好方面,或许某个灵光一闪的瞬间就足够成为变成兴趣的契机。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契机再给予适当引导,培养成个人爱好也自然会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当然,更多因素可能是运动对孩子在精神状态方面的影响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实我儿子能把跑步这件事坚持下来,也是得益于小伙伴的影响。
朋友的一家人非常喜欢跑步,两家的孩子又经常玩在一起,所以最初的时候他完全是在跟着朋友一家在跑。
包括买乐高,也是朋友家的孩子非常喜欢,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就连上次植树,也要跟小伙伴们相约着一起进行。
而帮他找这样的朋友我们也废了一些心思,因为刚小学班主任老师就会说他的社交需要提高。
因为身处学校当中,在没有家长互动的情况下,他基本不会跟班级里的孩子做社交互动。
为此我还专门买了书籍学习。同时也琢磨着怎么寻找一个可以交往的伙伴。
所以别的孩子都不用操心的问题,在他身上都需要我们刻意地去做一些引导。
有时候我们在想,或许恰恰是因为他在多个方面比较费劲,才让我们对他更加用心呵护与引导。
我也会憧憬未来的某一天,他会因为我们的用心,收获到一个不错的发展。
写在最后的话
其实在我儿子上小学的这两年,我们有过无数次的焦虑,无数次的探讨,也有过无数次的绝望。
我曾经还想过:为什么付出了这么多,依旧没有看到孩子的进步呢?
但最近,孩子的表现给了我一个答案:
成长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很长,也有可能在短时间内看不到结果;

但是作为家长,要有耐心甚至信心陪他走下来,最终也一定会收获那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孩子的未来无法预知,他不像我们的工作和事业那样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去掌控。
但也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让生活充满意义。
现在看到儿子取得的进步,就仿佛是自己亲手培育的小树苗正在茁壮成长,这大概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大乐趣吧。


你的好友张湧拍了拍你
并请你点一下“分享”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