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你看着很类似的武术,却属于不同的派别?


今天大家听到很多武当是太极拳的发源地,焦作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少林也有南北之分,甚至于洪拳遍布全国各地,看起来比较类似,可是却各不相同,相差甚远。原因何在呢?
在关于探讨登封少林武术、温县陈式太极拳以及有关山西武术之间的联系时,这其间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可通约性。
在传统社会中,“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交通不成为人们沟通交流的最大障碍,而武术的沟通与交流自然也未能例外。
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交通路线以及不同区域的地域规划归属而言很难建立起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路线。
如晋城人以往喜欢去焦作购物就在于晋城在以前相对来讲离焦作特别近。前段时间去登封的轩辕关,听关上寺里的僧人以及山上的农户讲,关下就为少林寺,快的话下去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
此处是偃师和登封的交界处,山上的树林归偃师管理,山口的田地归登封所有。即使农户大妈和僧人为我讲解半天,我也没能理解和构建起一个大致的地理位置轮廓图,与我来时的路比较,缘何山左边下山就是偃师的参家店,山右边下山就是少林寺。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僧人在偃师叁家店传承少林功夫的原因之所在,偃师有大量的农田,地址位置优越,少林寺每有大事发生,叁家店是一个很好的避难之地。   
对于看今天所开通的国道而言,难以构建起从地理位置的视角得出少林寺到叁家店的地理位置的优越差异关系,所以也就难以明白武术传播路线之困厄。
而且,在山边上还有一条小路,直通巩义到达温县,距离非常之近。这或许也就是陈式太极拳缘何有“金刚捣锥”的佛家用语以及少林拳与陈式太极拳有诸多雷同之处的原因吧。
焦作在古代称为“怀庆府”,赵堡镇作为古代著名的交通要道,对于人员流通从而成为太极拳重要发源地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仅赵堡镇,在漯河、周口等地区都有重要交通镇口承载了传统社会中重要的舟车劳顿,也就有了大量的拳种传承,在今天难以理解缘何如此,但是查阅资料不难发现,这些地方在古代作为商人行走的重要渡口和驻扎地,人员流动相对比较大。
如周口的形意拳,周口商镇,水陆码头,在晚清民国时期繁荣发达,商业地位与南方的汉口与北方的张家口齐名,南船北马,是中国两大皮都之一。又因为战略地位特殊,为清朝四大驻兵重镇,牲口市也非常发达,经营实力关内第一。
形意门人主要是从事走镖、护院与坐店的业务,分三条线路发展:一条是往山西晋中,保护商队以及商贾大院;一条是往北京,主要是给贵族、官员护院;一条往河南,主要是在周口、赊旗两镇坐店走镖。豫东赊旗一系,主要是戴家坐镇,当时往南路走的主要是南宫一系,古代信息不太发达,被传说为“南宫寺”。《周口文史资料》里,记载就有:民国时期周口民团队长张鹤年,赴南宫寺随孟振岭学形意拳与八卦掌,有大功夫。
我们以今天的地理概念难以理解古人的生存状态,而且环境等的变化都为我们从当前理解当下武术形态的成因造就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对于武术行成的状态而言,特别是萌芽初始来讲,地域环境是造就武术形态的最重要的因素,当生存生活得以解决,才能够形成一定的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对武术再次进行规训。
反之,我们从不同的武术技术理解中不仅看到了宏阔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更深刻地从微观层面反映出了人们对事物理解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一个武术习练者都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从而塑造了对周围环境的独特认知,对武术技术以及思想形成了累积,塑造了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煌煌体系。
对于诸多类似的拳种,本身就是流通的结果,也可以说是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如元朝时期少林寺纳天下武学为己身一样,人员的流动带动了武术的南来北往。 
由此,对于武术的差异性,要在尊重他人的认知差异的同时,也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对于不同的技术形态,无所谓先后和好坏,我们的文化和认知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正是因为这种多样性,我们才能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共同创造出一个更加多元和多彩的武术生态。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