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中国人对奥运有着深切的热情,而武术作为中国身体技术凝聚着国人的热切期望。武术几十年入奥之路的艰苦跋涉仍然未能圆梦,让众多的武术研究者开始反思,武术是否真的需要进入奥运会来证明自己。
武术与奥运会的结缘于上世纪四十年代,1936年在德国承办的第十一届柏林奥运会上中国武术先辈张文广(男)、温敬铭、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寇运兴、翟涟源(女)、傅淑云、刘玉华以及教练员郝铭和管理员顾舜华在奥运会的表演掀起了武术的热潮,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以自身的身体技术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一次宏大的呈现,如果以当时代的社会背景来看,武术的这次展现是中国传统身体文化近代以来走出去的开拓之举,也是一次全新尝试。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更是让世界人民认识了和谐、进取、奋斗的新中国,而太极篇章的展现又一次为武术历史上增添了无上荣光。较为可惜的是武术错失了进入奥运的契机。“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于是乎,在此之后,众多武术研究者对武术是否进入奥运会开始了反思,“武术入奥对自身技术体系的破坏”“武术入奥对自身传统文化的摒弃”等,武术是否适合入奥开始出现了一定量的探讨与反思。
虽然一些研究者对武术入奥进行了批判,其实更多的是对武术套路竞技化、工具化、标准化的批判,因为对武术套路竞技的发展改变了以往对传统武术的认知,更多的是民间的传统武术、文化意义上的武术与以国家体育总局管理下的体育类的武术竞技形式的对立与冲突,当然武术本身作为身体技术而言,作为国家行为下的竞技武术自然赢得了一路坦途、星河璀璨。而奥运会作为身体行为的在世界范围内的最高代表,不管武术是否面目全非,进入奥运会是众多的作为官方行为主导下的竞技之路的必然选择和唯一选择。因为武术不仅担负着中国自身创造的身体技术的代表,更为重要的是武术一旦进入奥运会那么也代表着以完全自身创造出来的身体形式——武术的成功,其背后所彰显的中国文化、政治、经济的成功以及以中国武术所贡献的奖牌数量必然是中国运动员的囊中之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所以以目前的态势来看,武术不是入不入奥的问题,而是武术入奥只是时间问题。
2019年9月国务院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印发了《武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武术国际化,支持推动武术项目早日进入奥运会。由此可以看出,武术入奥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的事件,在对武术入奥的探讨不是武术入奥好不好的问题,而是武术必然的选择,众多的研究者对入奥的探讨的问题其实更多的还是焦距于在入奥的进程下上文中所提到的传统武术以及武术文化的缺失,对西方竞技体育规则的过度书写。其实与其说武术入奥对武术技术的过度改变不如说是西方竞技体制话语权让武术的不得以而为之,不过竞技武术的高、难、美、新的过度化与体操的相似性似乎也是武术入奥头顶上的一片阴霾挥之不去。
国际武联曾分别于2001、2008和2011年3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入奥申请,并于第三次入围2020年东京奥运会8个备选项目,但最终均无缘入选。不过武术成功入选2022年达喀尔青奥会正式比赛项目,成为武术登上奥运比赛项目的第一步。从目前来看,武术入奥事业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几代武术事业的奋斗者艰苦卓绝的辛苦努力使武术距离奥运会赛场越来越近,也使武术技术形式离自身的原有体系越来越远。武术入奥是必然的选择,无论是从国家层面的意义选择还是武术本身的需求而言,但是在入奥的进程中对武术的书写怎么能够在即符合奥运需求又能最大化的实现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武术文化抑或者传统武术的保留是我们最为深思的问题所在。
- END -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精彩推荐
传统,为了更好的竞技
科学化or伪科学
武术不可承受之重:让武术回归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