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这是一个有关科普、阐释、说明武术的公众号。希望能够为大家对武术这一中国身体文化有更好的认识与了解,也期望能为大家通过武术找寻一条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同时,欢迎大家就武术方面的有关问题与见解进行探讨与交流。请大家多多关注,致谢!
对武术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南拳北腿、东枪西棍,南方沟壑丘陵多腿部要稳扎稳打,北部地势平坦,讲究“一寸长一寸强”。在武侠世界中,我们也经常在电视或者电影中看到许多的武林门派都建在人烟稀少的江河湖泊、大山水泽之间,众多的武功秘籍,武林人士也都在山高林密的世外之地,练就一身绝世武功。其实按照现实情况来说是这些地区易守难攻,山水之间物产丰富不仅能够自产自足,还能够抵抗人为的侵扰。其也因为这些地区的生存环境决定了武术的需求,因为山野沟壑多豺狼虎豹,也多“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的拦路打劫的土匪,所以对武术的需求更为迫切,甚至于生活需求下的捕猎也是填饱肚子的一种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越是人少贫瘠之地越是对人的诱惑事务少。这也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武术风靡全国的原因之一,娱乐项目运动项目较少。
对于武术的习练而言,少年之人对外在的诱惑与好奇最是难以把控,而武术的“一日不练十日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特性而言,首要必须就是专心,较少受到外界的打扰与大量时间的堆砌才能够获得功夫的日益精进。如果处在繁华闹市,其一是必然较好的治安状况对人之生命的维护不会让人认为习练武术是生命之首要重任,其二是读书或者其他行当都可获得一份生活的需求何必如此劳身劳力来习练,其三是少年心性对于繁华热闹必然较少能够受的住俗世侵扰,难免心猿意马。由此,以往的武术好手大多出生于贫寒陋巷,而非“王谢堂前”。而且越是贫瘠之地的环境对于人心性与身体的打磨在传统社会中越是磨砺身体与意志,浙江的船拳(今天来看浙江富饶,而传统意义上的许多地区偏僻贫穷)、北方打麦场的梢子棍、山西甘肃赶马的鞭杆在发源地区的产生等等。而且这些传统社会中下层的生活生产方式演变产生的武术技术内容体系也恰恰与西方贵族式的体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武术是普遍性的生活化的身体技术而非高度集聚经济下的身体产物。
另一方面,这些贫瘠之地的贫瘠也是相对于繁华热闹的都市而言,因为“穷文富武”,武术者的习练对于身体的打磨与消耗也必然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转化,就是必然得吃饱,而有些功夫的养成还要吃好,比如教师的“束宥”,再比如某些动作需要的外在的器械、药酒的淬炼等等。所以,众多的武术习练者以及相对出众的传统拳师,在少年之时家庭条件都会相对优越一些,其实这是相对于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这种优越的条件一方面能够承受习武的开支,另一方面又不至于太优厚而丧失武术习练的那份苦楚。所以许多的拳种也就一般出现在即不在都市,但是又离真正的都市不会太远,或者说本身就是一些能够生存获得温饱但是又难以让人享受的地界。如少林拳在嵩山,即离洛阳很近,但是相对繁华之地又很偏僻,陈家沟也是如此,苌家拳,太谷形意拳等等。
由此来看,武术是高度的生产生活化的产物,而且越是贫瘠地区越是武术极度发展的事物。传统武术对于当下的经济发展的不适宜也造就了武术必然的学习西方体育竞技化、经济化的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在今天经济为王的当下而言,生活化的武术、文化下的武术必然要为经济下的武术让路。
- END -
点个 在看 你最好看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猜你喜欢
武术不可承受之重:让武术回归武术
为什么重视武德?
武术何以“科学”
神话的武术,武术的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