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变革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一种文化,一直与一片黄土为伴。
文化应该感谢黄土,长久承载,增添物种,使其不断的灼灼生辉。但是,文化也可能在抱怨:每一支物种都有其黄土的印记,不知是在承载自己,还是在借助自己的身躯彰显于世。
这文化便是中华文化,这黄土就是中原大地。中原大地所承载的中华文明,有的已经成为历史留于过去,有的也已消亡与泯灭。然而有一种从远古穿越现在,战胜时间与空间的磨难,克服物质与精神的挤压,直指现在充满生命活力的物种——武术。
自人类出现,武术就已经有了他的影子。中国的苦难史是一部武术的成长史,人类自身因武术的变革而越来越强,武术又因人类不断的改进技术变的越来越昌,二者的相互结合,促进了人类在这个星球上战胜其他霸主成为新的统治者奠定了坚定的基石,一跃而创造出今天的文明。
如果说依附于身体的外在技术是武术最直接的表现形式,而被武术技术所保护的人类身体里产生的智慧则是武术的又一表现形式了,只不过不被称为武术罢了,然而它仍然需要依附身体的外在武术技术而存在。这一无形的智慧占据了越来越有利的地位,反而害怕有形的技术招式的吞噬。于是,大规模的禁武运动出现在人类的各个时期,他总是变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与功用来彰显自己的价值传播,而中原成了他的理想之地。不仅传于此,亦发展于此。
这是一种磨难,又是一种幸运。此地因武术而显得博大。武术又因此地的厚重而得以传承与发展,他成了这块土地的一部分。此后,有多少人为他而来,再也没有回头;有多少人又为他而去,魂魄留在此地;有多少人为他梦绕缠丝,再也不愿醒来。
中国历史上,企图消灭武术的朝代很多,但真正实现的却没有。最早对武术的批判是韩非子《五蠹》中所说:“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使武术从此变为了残暴的象征。第一个在历史上禁武的是秦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于宫中。”。虽然目的是“以弱黔首之民”,收缴天下兵器,其实就是在民间禁武,由此开创了政府禁令的先例。虽然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天下之人莫敢之言,然禁兵器只是禁止了武术的一种形式,却少了执行禁止全部武术的概念,结果只成了一种倡导。使武术找到了自身的解决方法。一种新的武术对抗项目开始在民间流传:“角抵”和“手搏”。《史记·李斯传》中载:秦二世在甘泉宫,曾集艺人做角抵俳优之戏。”并出现了专业性的角抵艺人和专门研究角抵中攻防技术人员。这种新的形式大大奠定了武术在当时代社会的生存与传播。世界上那么多优秀文化的灭亡,其本身就是缺少生命的转化,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失去生存的土壤,便没有自己应有的价值与意义,犹如昙花一现,或者只能偏安一隅。
当然,武术的负面效果也是巨大的。他从真正的实战,实用技术第一次在国家的影响之下开始了向竞技、健身、娱乐方向全面转变。中国千余年那种气势、形态、魂魄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影响。
今天,我们在研究武术的时候,总是习惯把眼睛集中于传统、现代、门派、拳种、器械、人物。其实,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功能。功能一旦确立被政治所接受,那么一个国家的行政力量就会转化成强大的助推器,超越时间、空间、物质、精神,使其成为社会的柱石而蓬勃发展。
                                                                              2015-1-25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 END -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