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我是谁”


有朋友在后台留言愤世嫉俗的认为讨论许多的这些大话有什么用,不如多去练习来的实际,这种思维的认识虽然也一直根深蒂固地在我自身的思维深处至今难以磨灭,也与其长期接触武术技术有着直接的原因。
因为作为技术层面的武术而言,武术技术是武术的载体,就如身体与人如出一辙,但是就如当下的我们,当能够维护身体一个基本稳定的生存条件之时必然会有着更多的价值与追求,也如大家对武术的追求,这些追求也如当下我们对武术的探讨,武术要发展必然需要讲清楚许多似是而非的“我是谁”的内容,如果讲不明白就难以让更多的人接受与认可。
一直以来,武术传播发展面临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我是谁”,说不清“我是谁”。正是因为难以自我表达,怎么能够让别人更好的接受与表达武术自身呢。      
虽然许多的习练者可以以自身的角度来理解武术,但只要不是武术自身来回答清楚武术是谁的话,那么武术的学科、学术、话语体系就很难建立起来。
对于奥林匹克的发展之路也是如此,武术在亦步亦趋的追随西方体育,是折断自身价值观形成对西方体育的接轨。
即使武术提倡这种行为只是让更多的人接受或者说让武术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当然经过一代代武术习练者的努力,梦想在一步一步地实现,可是不可否认的是,武术自身何其没有被规训下的武术所规训。
正如乔凤杰教授在2024年5月12号在清华召开的“清华体育文化九人谈”中所讲到:“任何一种体育都会对习练者产生文化的影响。”
当下的武术与西方体育有何不同呢?武术中所彰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又保留了多少?对于青少年的习练者中又有多少会考量太极拳的阴阳,更多的是要拿冠军,实现技术的高、轻、飘,这种行为不是我们走出去,是我们被走进来又改头换面。
‍‍
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接受武术,不是武术文化特色的与众不同,不是武术对奥林匹克政治化暴露出问题的众多问题的补充,更不是武术自身特点对“更团结”的彰显,而是武术的西方化、竞技化,实现了对武术的规训。
中国武术要建立学科体系、建立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必须脱离西方的体育体系,用西方的话语来表达是对西方的一种迁就,而非平等对话,只能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当然,话语权也不是闭门造车、自说自话,而是能够形成一套解释自身的逻辑闭环,如果没有自身的逻辑体系,也就很难与其平等对话。
由此来讲,对于武术中的诸多问题是需要广泛探讨,说清“我是谁”,要厘清其自身的理论逻辑、历史脉络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从而真正地实现武术是真正的武术,武术是真实的武术,武术是民族的武术。‍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