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许多的武术习练者的聊天中,对于武术回归技击以及武术技击的支持都是毫不犹豫,即使许多练习竞技武术的习练者以及做武术研究的朋友也是斩钉截铁。
而在与传统的中青年习练者问询该怎么回归技击之时,没有一个人能够讲的清楚说的明白,对于稍微上些年纪的武术习练者聊天,诸多人上来就是要练习传统的内容、传统的功法,当我把网上那些老拳师与搏击散打等对战失败的视频播放后问询原因之时,又难以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除了哀叹之后还是哀叹。
最近又看到一个非常出名拳种中非常出名的大师在网络之上(应该是之前的视频)对于不能技击的反驳,我看着视频满是着急:“你倒是证明自己一下啊。”可惜的是评论之下一众谩骂。
无独有偶,对于武术技击,从技术层面该怎么回归技击,是大力倡导的散打、推手还是最近几年流行的长短兵,长短兵的归宿是否还会像今天我们看待散打一样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来看待长短兵,除了能够不断地培养冠军,在社会层面难以得到认同与肯定,不得而知。
对于今天武术技术该怎么回归技击?从多大层面上回归,我们不能只是给予一个简单的口号。
从目前武术的价值属性来看,有健身价值的武术、艺术形式的武术、教育功能的武术等等,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技击价值对于同等重要的其他价值怎么来协调。
我们可以理解到当以技击价值突出必然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对于健身价值如果不能协调好这二者的关系,就很难获得当前相当多一部分人的认同与肯定。
而对于教育功能的武术而言,当对于技击呈现之时那么对于这种能力的学习必然也在一定程度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和平发展具有一定的冲突。如果我们说为学校教育呈现的是“弱化的技击”,只是技击形式的话,那么又与当下的武术套路之中这种艺术化的技击有着什么区别呢?
是否我们可以认为只是路径的产异性,但是结果是相同呢?也就是教授的虽然是技击的形式,但是最终呈现的又变为技击的套路形式。
而且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武术回归技击,回归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技击?是散打、推手还是长短兵,这是当下最能体现武术技击形式的能容,目前而言,似乎任何一个也难以在社会层面获得广泛的认同与肯定。
所以来讲,武术的技击能力形式似乎难以名言。就目前的长短兵火热而言,如果以长短兵作为武术技击主流代表,那么对于翻子、壁挂、戳脚等拳术的内容形式似乎也难以实现技术的技击性。
由此来看,我们对于武术的回归技击更多的不是从技术层面的回归。就当前而言,更多的是从文化视角来看待武术的技击性,因为中国武术的庞杂性所以任一种的技击形式都是武术形式展现的一部分。任意形式的技击能力似乎都不能代表其他的技击能力形式。
对于武术技击的回归并非从武术技术上具象化地呈现,而是更多的是要摒弃武术套路的竞技化,武术套路的体育化,实现以武术自身来呈现武术,即使武术的技击难以实现,但是对于武术的解释与发展是能够凸出代表中国文化自身,而非“高、难、美、新”。这也是我们今天不断提倡武术技击能力、回归传统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