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系列微纪录片《文脉青春行》对峨眉女子功夫团进行了“能打”的报道,女子团的表演确实又美又飒,而且其所展现的飒爽英姿把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女子形象展现的很“风范”。不得不说,通过网络展现中国武术之风采的并非女子团一家,但是受到央视媒体多家高度赞扬的绝此一家,并无分号。
通过互联网展示武术成为众多武术习练者发展的第二职业或者说一条出路,网络之上凌云、大脸妹以及王洪祥和郭大侠等都是网络传播武术的佼佼者,而且其所展现的吸金能力更是让诸多人羡慕不已。
而对于网络之上武术的表演传播,不论是鸽武缘所展现的通臂拳以及王洪祥以散打所展现的技击能力,都是在武术的某一方面的呈现。虽然女子团和大脸妹也都在展示的是艺术武术,即武术的表演性,特别是女子团打出的旗号为峨眉武术,但是所展现的技术内容特色和动作编排与网络之上诸多的武术演出有什么特色区别呢?练的枪缠上红绳就叫峨眉枪,练的双刺就叫峨眉刺,其实不难发现不论是到少林武术馆见到的武术表演,还是日常见到的开门庆典以及庙会节日,越是演出好看的内容大家看到的技术内容特色并没有本质的差异性,无论是叫少林功夫表演还是峨眉功夫女团表演以及诸多的庙会节日表演虽然许多都是打着“某个派别”,其实最终的内容就是以长拳为底色的“高、难、美、新”,如果非要称为派别的话,不如叫“表演派”来的实在。
之前带朋友看少林武术馆的表演,看完之后说,怎么所有的内容就那么几个动作,特别是象形拳类除了几个难度的后空翻,就没有什么动作了,对于这种观察细致、爱钻牛角尖的观众而言,我回答的非常干脆“好不好看”,好看就行。对于他本人的仔细观察,其实何止于少林武术,就目前诸多的拳种为了吸引观众不都是“挂羊头卖狗肉”,都是以长拳的表演性吸引人,说是某种拳术,以吸引人学习,即使形意拳、八卦掌等技术特点与长拳难以相结合的技术内容体系也要在习练之间因为效果的需要而加上后空翻等难度动作以吸引人观看。
或许,少林功夫表演者都是剃的光头,而峨眉武术表演者都是女子这是两个拳种之间最大的演出差别。
正如人民日报对女子团的报道题目如出一辙“能打”,具体能不能打不重要,吸引人最重要,对于当下的武术表演也一样,管他是不是峨眉武术、少林武术、形意拳、八卦掌不重要,对于别人造成误解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吸引他人注意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出发点无可厚非,就如当下网络之上的许多武术网红动辄开砖劈石,当真正地遇到某些不怕死的要一试高下或者说是现场验证之时就成为了“永不退缩的勇士”,即永远不会去现场展示的勇士,这种何其之多。
当然,对于许多网络之上的武术能力也有诸多媒体的推波助澜,他们除了掌握流量密码之外对于许多的专业反而“不专业”的就开始了主观臆断、大张旗鼓的报道,因为作为媒体而言,他们需要的是流量、是传播的广度,如之前“落在巴黎的寒假作业”一般,揭开了多少新闻媒体以及网络大咖随意转播的遮羞布。
不难想象,对于武术也如出一辙,在不了解武术的前提下,动辄能打,动辄就是什么武术,而具象化的是否为真为假不得而知,只要不错就好,可恰恰就是“不错就好”对于媒体宣传以及诸多的武术习练者才造成了大众对武术认知的一步步错误的加深。虽然让人们对武术充满了玄幻色彩,但是这也在一定层面让人们对武术造成了误解与错读。
由此,对于当下的武术演出而言,这一作为武术传播的主要形式,在实现武术传播的广度之时,该怎么更好地实现真实的武术、让他人减少误解的武术也是在传播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