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问题的问题:学校体育退化的成因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我国由体育强国向着体育大国不断地迈进,健康中国、体教融合、体医融合等国家政策的实施为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2年4月8日,习近平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体育改革创新,加强体育科技研发,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健身意识,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把体育工作作为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诸多的发展要求,指明了体育发展的方向。
与此同时,学校体育的发展也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中招体育成绩的凸显,从政策的视角对体育课程进行了把控,提升了孩子和家长学习体育的热情。
最近在跟几个朋友聊天中说到,体育的重要地位还是有待提升。与语、数、外进行比较,即使现在提升的幅度比较大,但是对于生活的需求而言,依然是小众的存在。体育老师在学校没有大的地位,那些有地位的只是个例,并难以形成真实的常态。作为一位曾经长时间在中学任教的体育教师而言,他是深有体会。
无独有偶,在又与一位朋友的聊天,她提到自身小学的体育课,她作为一个其他专业的老师在听体育课中发现体育老师的技术水平极度欠缺,学生喊的口号比技术好,让人有种体育课是练习嗓子的感觉。
曾几何时,体育老师的技术水平不行了?以往我们在探讨学生体质差的原因在于学校不重视体育课,体育教师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体育课被其他老师占用、害怕学生受伤等问题,但是对于体育教师的技术水平不行这个问题,体育似乎是难以回答的。
不难发现的是,这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其实似乎早有端倪。
在体育的高等教育阶段,当前的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有多少是跨专业学生考试过去的,对于诸多的学生为什么跨专业我们不难理解,而且对于跨专业的学生本专业的老师又非常喜欢,为什么出现这种原因,本身跟体育生文化课水平整体欠缺有关系,因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么浅显的道理大家都懂,“文武”兼得之人毕竟只是少数。
由此而言,在研究生阶段因为科研的需求对于跨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成为其香饽饽,相比较这么多年过来,许多的专家学者本身也是跨专业人才,对于学科交叉也是情有独钟,对此当然我们乐见其成。
但是也正是许多的跨专业的加入,反而在一定层面降低了整体的体育技术水平,因为在研究生阶段,要搞科研又要练习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或许有人会提到,研究生分为专硕与学硕,现实的情况对于当前果真如此真实吗?(有想法的朋友可以做一番调研)不论学硕与专硕而言,当前都是如此状况,因为对于许多的学生而言,首先要的只是有学上,要论文毕业。
对于武术更是如此,因为武术的复杂性、难度性更是让人望而却步。在本人所见所闻之中,对于高等教育阶段跨专业学生对于接触武术更多的是只有谩骂与唾弃,更别说对其爱好了。即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也是难以“来电”。更不用说运动训练、体育教学等其他学生了。说怪异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本身大家首先在乎的是学历而非专业。
对于跨专业坐了3年抑或者2年凳子的研究生而言,许多人充斥到体育教师的队伍之中,提升了整体的“写作”能力,而降低了体育技术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当下我们对于体育教师的招聘,从目前的招聘程序上来看,第一关首要是考试,对于许多的体育学生而言,最不擅长的就是考试,而其考试内容,教育学、管理学、时事政治、法律法规等等,但是就是较少与专业有关的内容(这是相当多的地区的考试内容,并非所有地区)。
不难想象,这种从高往低排名的政策也自然让许多不善考试的体育人退避三舍。对于面试都不过关的人来讲,当然也就没有展示技术的机会。长此以往导致的结果就不难想象。其实这个问题也并非第一次听过,在最近几年中听到过好多次学校其他科目老师和学生家长提到体育老师的技术水平差,跟课外培训班的教师水平差距大。
或许那些体育培训班的老师没有考上编制不得已都去干了校外体育培训。
特别说明: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