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5日摄于北京市未来科学城滨水公园」
不管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当中,我总会思考、寻找和尝试使用更好使的工具,去解决问题。我一直相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甚至相信是人类不断使用工具,才创造出了今天这般五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选择使用哪一款笔记产品上,说实话,我也没少花时间。作为记录学习进度、生活思考和各种内容的大集合、大包裹,选择一款趁手的笔记产品很有必要。从最早的印象笔记到后来为知笔记、有道笔记,到这几年稳定使用Notion。
对于Notion,我其实也不甚认同它所提倡的“All in one”的理念。我觉得把所有的“事情、东西”都装进Notion是孤注一掷的冒险,如果哪天加载不出来,那可就损失惨重了。同时,最应该“All in one”的,应该是我们的大脑。只是在这个信息、色彩、要素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大脑早已经顾不上去记忆了。
经历过这么多工具的使用后,我也慢慢明白,最重要的东西并不是选择一个怎样的笔记产品,而是在上面的记录动作,产生的痕迹。可能痕迹也不重要。那些能够常常翻出来看、能对未来自己的判断和成长产生影响的笔记记录才是最有用的。
对于我自己而言,记笔记,无非是为了提高效率、更专业去做信息处理、筛选和重构;为了锻炼更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第二大脑;为了让自己更熟悉自己的领域,更专业化、体系化。记笔记的目的,也是书籍《笔记的方法》中最核心讲述的部分。
书中讲到,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的本质,其实是对所要处理的信息、要素等,都已经做了本地化、自我化的处理。已经经过了思考的程序,把核心的内容提取出来了。这样一来,这个笔记里的信息,其实已经内化成自己大脑里面的一个碎片,谁也拿不走了。
前几天在读库的读者群里看到一个读者,说自己“我一直有个问题,读完之后就忘了,转述很困难,大家有什么好办法么?”我用我自己的角度分析了几个原因,并把这本书推荐过去,建议他多读几遍。
这位读者还打算“买一本纸质本子来摘抄一些精彩的段落”。用《笔记的方法》里的话来讲,“算是照搬了别人的东西,最后其实并不会记住多少。”希望他在读完这本书之后,能够断了摘抄精彩段落的念想。
后面,群里也有人推荐这本书。看来这本书确实还蛮有影响力,十分值得大家一读的。
少楠在书中说,还要记录有启发的内容。
有启发的内容,其实是核心的内容。少楠举了自己读《金钱心理学》这本书的例子,只用了寥寥两百余字、约六条记录。在读《笔记的方法》之前,我也读了《金钱心理学》。但我看完少楠的读书笔记,感觉他好像说的不是这本书。但事实上,确实是这本书。只能说我的造诣还不够。
有启发的内容,应该经常看,也应该经常自我发问。“问自己将来能在哪里用,是否见过或做过类似的事情”只是少楠举的两个例子,可以有更多的发问。但最重要的是发问。长期坚持积累,慢慢会看到进步和效果的。
少楠对他的这两个自我发展开了进一步的阐述,“先问自己将来在哪里用,如果不能用,很多启发不过是产生的认同而已,并不会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但事实上,一些启发产生的认同事实上可以帮助我们链接人,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认知水平接近才产生的。要是能产生共识,那可就太棒了。
有了问问自己过去是否见过或者做过类似的事情这样的提问,我们就能把个人经验和书里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不仅增进了理解,还借此观察到自己接下来实践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做笔记,还应记录反直觉的内容”。
“反直觉”是“有启发”的一种进阶能力。“反直觉”是帮助我们打破思维惯性,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原本的事物的方法。
在我看来,“反直觉”其实是“不能”的能力。举个例子,我们去面试某个岗位,面试官会问你会不会这个,会不会那个……但事实上,我只需要会这个,把这个会的东西做到极致就OK了,但很多面试官总会因为面试者不会那个而被淘汰。尤其在现在,各种信息轰炸,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一点儿的人反而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专才”更有用……再比如,做一个App,我们希望要这个功能,要那个功能……凡此种种下来,一个剪映App被开发成了Photoshop。事实上,能做减法,上更少的功能,才是要义。把Photoshop做成剪映App才有大难度。
所以,“同时保持两种截然不同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便是世界一流的智慧。”
另外,做笔记还应该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记录精炼内容。笔记的数量上来之后,要及时做关联、筛选和重组。秉持的逻辑是“重复信息做剔减删除、同类信息做归纳总结、因果关系信息整理串联”。
后面,少楠和Light两位作者分别现身讲述怎么给笔记分类,少楠讲述了 I.A.P.R(即Inbox、Area、Project、Resource)的方法。Light讲述了以辅助为导向的分类方法(即高频的内功心法、低频的招式套路、实践经验)应对具体的笔记场景。
说完了怎么记笔记和怎么分类、怎么打标签,这些都是“术业”。要想让自己真正从笔记中获得进步,就必须不断回顾过去的笔记。必须固定投入时间,重新翻出当时的笔记,再思考。一方面能够加深记忆,另一方面还能在原先思考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思考来。是这些新的思考,助推着自己不断获益,不断成长。
回顾最重要的是坚持,和记录一样,但从重要程度来讲,回顾似乎更重要一些。如果不经常回顾,笔记就只是笔记,没办法串联,没办法内化,也就没法使自己变得更好。
如果只是去记忆,只能变成《天龙八部》里的王语嫣,仅仅知晓各大门派的招式。但要想成为大侠,仅仅记住几个招式肯定是不够的。
在看完少楠和Light的《笔记与方法》后,我准备将大脑里的一些“闪现”记录在flomo这个App上面去。
其实,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使用flomo这个产品,在2022年因疫情影响被封控在家的那段日子里,我曾经使用过一段时间。但那时候,居家时更多被眼前的事儿所牵绊,其实没多少可以思考、提炼的东西。再加上当时还没有搞明白为何要对Pro版本付费的需求,遂注销卸载了。
如今,我又重新安装注册,我想好好用一用。若是能对我“闪现”的思考做好记录,甚至改造我的生活状态。我将非常感谢。
附上一部分摘录,和大家一起思考:
1、重新认识笔记。它不是记给别人看的,而是记给自己看的,是增援自己的魔法。
重新认识——不管是笔记还是XX,都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
2、抓住契机记笔记。比如读书的过程中,你突然发现有个答案解决了一个自己原来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心里狂喜,这就是值得记笔记的AHA时刻。抓住TA,不要让这样的时刻溜掉。
3、你受启发了,你变兴奋了——这个状态一定有原因,一定是你接收到的信息触发了内心的问题意识。不要放过它,顺着它摸下去,没准儿会收获一个超级大瓜。注,此瓜非彼瓜。
4、收藏不等于记笔记。记笔记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记录你的想法。每次记录前,都要翻过来追问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个事情好?为什么觉得这个东西妙?剖析自己的内心。坚决不要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
5、笔记是什么?就是你接收到的信息,跟记忆结构里那个正在生长的结构对接出来的产物。
6、记录反直觉的信息。还记得那句话吗?”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7、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思考。
8、为你的笔记打标签,什么是好的”标签“?不是”分类“,而是将来你可能用到这条笔记的”场景“。只有亲手给自己的笔记打上标签,做好整合、归类,它们日后才能发展出指数级的网络效应。
9、定期回顾你的笔记。”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你对某件事情想得越多,以后就越有可能记住它。
10、如果说建立知识体系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断把自己置于具体问题、具体挑战之中。
……
感谢您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