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站队参战哪有那么简单?看看英国这个老手



一战前,德国实力大概最为强悍,在欧洲隐约有霸主气象。
德国和法国、俄国恩怨颇深,相互猜疑。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萨拉热窝。
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剌身亡。
一战一触即发。

01
这个时候,英国在想什么?
在想他的“孤立”政策。
那就是,对各国不直接得罪到底,留有充分空间,给自己更大的政策调整和斡旋空间,让自己成为“居中协调”者,从而为自己寻求更大的利益。
事实上,英国很早很早以前,一直就是这么做的。
英国大概在所有军事冲突中老是做个旁观者。
毕竟,英国地理位置特殊,悬在欧洲大陆之外,隔着海峡呢。
他的最终目标就是,欧洲大陆不要出现一个霸主,最好大家彼此均衡。
谁强出一头,就想办法削弱他。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英国依旧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个旁观看客就好了。
他们的想法是:法国和俄国有正式同盟关系,但我们英国没有这种正式的同盟关系啊,英国有啥法定义务要一根筋的去帮法国和俄国作战?
英国的原则是,不能让任何人通过任何方式来束缚英国的手脚,自己采取什么行动自己要独立判断。

02
一战早期,英国不实质性加入任何一边。
做个看客,必要时候出来协调解决下战争,欧洲继续均衡。
这样不是更好吗?
1914年7月31日,德国通牒法国,要求法国在德国进攻俄国时,保持中立。
8月1日,德法两国几乎同时国内总动员。
法国回复德国说法国会根据自己利益采取行动。
8月3日,德国对法国宣战,准备采取闪电战,先行击败法国,再进攻俄国。
德国也随即入侵了比利时。
法国直面德军主力,这就是西线战场。
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
但英国更多是政治声援,象征性的派遣少量军队援助法国。
这点部队都不到法国一支集团军的一半。
这够干嘛?
英国希望交战各国都被削弱,他派那么多军队上去干吗?
自己要先暗暗的保存实力,让法国俄国先上吧。

03
1916年12月,战局不利,法国总司令下台。
法国对英国严重不满。
怎么,脏活累活我法国来做,最后你们英国却要这要那,还想要突出英国对作战的贡献和主导。
想得美呢你。
一战越到后面,法国越来越坚持不住。
1916年,法国内部反战情绪膨胀,法国政府也开始退缩,厌战。
英国开始担心法国会突然退出战争,跟德国和谈了。
1917年,一战交战各方都到了山穷水尽地步,战局进入僵局,无进展。
这一年,法国跟同盟国谈判缔结和平条约从而结束战争的呼声,一日高过一日。
法国内阁动荡不已,不到一年换了三个总理。
1917年4月,美国参战,对德国宣战。
苦战中的法国稍微喘口气,不再那么受英国影响。
毕竟此前法国作为对德作战的主力,后期得“求”着英国支援。

04
英国自一战开始以来,国内是自愿参军,本国军队规模也不过70万左右。
1916年发现法国要撤出战场,英国决定改变策略,在军事方面加强援助法国。
因为法国一撤,德国那就瞬间压力大减,德国霸权无法被打掉啊。
这可能威胁英国未来的利益,欧洲无法均势啊。
于是,英国在国内改自愿参军为征兵,军队数量大为扩张,援助法国的军队也大增。
1917年,英国在西线(法国主要参战线)投入的总兵力大概有270万人。
英国如此强有力的军事支援,法国政府重新稳定,恢复信心,主战派又占上风,继续作战。
1918年7月左右,法国英国等联军终于击溃德军,获得了战略主动权。
1918年11月,法国和德国签署停战协议,一战结束。

欧洲又回到了那个均势局面,没哪个能在欧洲大陆称王称霸,大家彼此差不多。
当然,战败国德国等就更不用说了。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点个喜欢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