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社会内卷实在卷不动时,会发生什么意外?



很多人并不是真的想躺平,但确实也不想太内卷。
内卷很多时候,往往是一种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这种内卷持续加剧后,就会变成一种恶性竞争,竞争白热化,社会开始内卷化。
内卷也不是在某个国家出现,世界很多国家都会有。

01
内卷有很多种原因。
比如,上层框架被限定束缚,只能在框架内“舞蹈”,就看谁把现有的舞蹈曲目跳得更细,更久,更好。
又比如,经济下行,市场环境变差,企业效益不好,那可能引发企业内部内卷,大家“你争我抢”的加班,早到,抢活干。
这大概是自我异化,自我剥削,自我压榨了。
又比如,资源有限,但想要的人很多。那竞争就会异常激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拿教育领域来说,某个地区,学校招生人数,受限于学校场地规模、教师人数、周边配套等因素,不可能无限制的扩大。
当增加到最大程度时,学校招生人数就被限定了,因为无法再增。
但报名人员远远超过招生数。
那报名人员之间竞争就会加剧,从理性竞争变为不理性竞争,甚至恶性竞争。
为何会出现“鸡娃”?很大程度是内卷导致的。

从哲学那种高度来说,内卷大概是一种现有文化模式,发展到了高峰或最终阶段,无法质变或突破到新的文化模式,但它又无法稳定下来,这就导致这种文化模式始终徘徊在现有水平和框架下,一直在精细化和复杂化。
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没有质变,始终停滞不前,但向内更细的发展。
劳动等资源投入越发紧密,但边际回报率却反而递减。
这种内卷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因为社会总效应并没有提升,可供分配的“蛋糕”并没有真正做大。
相反,人们却反而越来越累,越来越苦,过得越来越不开心。

02
如果一个社会内卷到卷不动时,大概的途径,无非是对内和对外。
对内,无非是改革和革命,尽可能把内卷的根源拔掉。
比如在清朝中晚期,人口大涨到几个亿,但可耕种的田地却并没有大幅增加。
即便一亩地再多几个人去耕种,再怎么精耕细作,再如何内卷化生产,粮食产量依旧无法大幅提高,人口需求依旧无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陷入停滞。
直到现代,现代科技创新和进步。
农业领域通过使用化肥、播种研发的杂交水稻、机械化耕种等,粮食产量这个基本问题得到极大程度的解决。
又比如,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两千多年,始终在封建社会和农业国模式里内卷,没能向欧美等国家那样,质变到新的社会阶段和工业国、科技国等发展模式。
到了清朝中晚期时,已严重落后世界主流,最后被英法等国家侵略,不幸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于是,革命浪潮高涨,腐朽没落的清王朝最后也被推翻。

对外,无非是扩张再扩张,转移代价,转移矛盾,让别的国家去承担代价,本国人民分享到更多更大更美的“蛋糕”。
这就需要本国强大的实力作为坚强后盾,扩张方式有很多。
比如英美等发达国家,将他们内卷得不行的产品、技术、服务等低价倾销或高价卖到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实际是让后两者承担了本国原本应自行承担的内卷代价,从而使得他们本国赚得盆满钵满,人民群众开开心心。
但有些国家就采取了侵略他国,殖民他国,这种极端方式,比如以前的英国、法国、俄国、日本等国家。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点个喜欢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