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2年,48岁的张居正,开始发愁了。
为啥?
大明王朝,实在没钱了。
国家没钱,能引发多少问题?政局不稳,人心动荡,王朝飘摇不定……
国家没钱,跟你张居正有多大关系?
让皇帝发愁去呗,让那些内阁首辅、王公贵族、朝廷高官们想办法折腾去呗。
不巧的是,这一年,明朝嘉靖皇帝之后的隆庆皇帝,在位六年后驾崩了。
紧接着,年仅10岁的新皇帝登基了。
这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
张居正和高拱根据隆庆皇帝遗诏共同辅政。
结果高拱跟司礼监太监冯保不和,被解职,不久去去世了。
张居正一下就成为大明王朝内阁首辅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皇帝只有10岁,他是万历皇帝的老师,要教导学习;他又是内阁首辅,要辅政。
但大明王朝没钱了啊。
你说咋整?
所以,他太愁了。
幸好,张居正确实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有能力也有才干,想把大明王朝给“拯救”回来,给拉上正轨,不让它继续沉沦跌落。
站在国家最高位置,大概总能看得更多,更远。
既然国家没钱,那就找钱,增加财政收入呗。
改革,改革,改革,必须改革。
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改革之路,大权在握,怕个啥。
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改革前,明朝政府财政收入入不敷出,赤字已超过三分之一了。
如果按照我们现代的理论,财政赤字是指年度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差额,赤字率那就是差额跟财政收入之比率了。一般来说,赤字率3%是国际安全线。
也就是说,政府财政赤字的警戒线是赤字率不超过3%。如果赤字率过高,对国家的长期经济发展很不利,就好比一个公司背负了巨债一般,还怎么继续正常经营?还怎么发展?
但大明王朝的赤字已超过30%了。
这是多么吓人的事情。
大概那个时候,张居正的心估计都要蹦出来了。
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当内阁首辅的十年,也是权力巅峰期,朝廷大权基本在他手上。
张居正改革的目的,那就是增加财政收入。
没钱,人没法活,国家同样没法活。
国家是没钱,但那么大地主和权贵、缙绅士大夫阶层们,各个富得流油,还各种隐藏田地,尤其是各种后续开垦荒田,隐藏收益,少交甚至不交税。
还真以为张居正不知道?他好歹在地方上干了不少年,做了不少实事,体察了不少民情,研究了不少国家难题。
就看他是否愿意,是否有决心得罪地主贵族们,捅破这层纸而已。
国家都没钱了,还“惯着”这些人干什么。
于是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严格清丈田亩,要求三年内全部搞完。
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平均田赋负担。
结果,这一查,新查出来的田地激增,全国田额总数高达一千一百万顷以上,这可比清丈田亩之前,新增400多万顷以上。
朝廷一下子查出来如此多的被隐瞒不报的可征收田赋的田地。
张居正快要笑疯了。
有了这多的田地,要怎么收税呢?
如果还按之前的田赋税法,倒也还行,反正新增400多万顷的田地,可以征收更多田赋,至少朝廷一下子多了一笔巨额的财政收入。
张居正大概喜欢不走寻常路,做事就做到底。
于是他改革田赋税法,普遍实行一条鞭法。
改革前,赋税特别繁琐,计算麻烦,税目繁多,查税征税的弊端毛病也很多,还分这分那的,老百姓觉得负担太重,太麻烦,朝廷各地政府又觉得财政收入每年越收越少。
于是张居正就创立了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是将赋税、徭役还有其他若干种额外征派,加以合并统一征收的一种税法。
大概意思就是,啥也不说了,千言万语都在一杯酒里,咱俩一口干了。
一条鞭法,很契合当时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是一种很进步的税法制度。
当然,一条鞭法只是对地税稽征方法的改进,基本上没有改变了赋税制度内容。
考虑到征税的也是人,于是张居正又颁布了考成法以整顿吏治。
尤其是将理财成效作为主要目标。
说白了,就是你在任期间,到底给财政增加了多少收入,这是最重要的。
因为那个时候,各地只敢对老百姓征收这税那税,甚至还增加赋税,但对地主、贵族、豪强等这种真正的税赋大户,却不敢督缴。
于是张居正对症下药,对官员“以钱谷为考成”。
凡是追缴欠税不利的官员,都要受到批评、调离或撤职的相应处分。
既然财政收入这块基本搞定了,那节约是不是也得同步?
于是,张居正积极节流,即尽量缩减国家不必要的开支,量入为出,加意撙节。
张居正十年锐意改革,得罪了相当不少人,特别是地主权贵阶级等。
要说张居正本人在为人办事、辅政、对待万历皇帝等方面有没有一些问题?应该也有的。
但他改革的成果却是极为惊人,“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是时,帑藏充盈,国最完备”。也就是说国家储粮可支十年,国库积银四百万两,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要知道改革前还赤字三分之一呢,除了填平窟窿,还得维持国家正常开支,结果还能有这么大的盈余。
在张居正改革期间,军费充裕,大王明朝国威大涨。比如戚继光荡平了沿海倭寇,东南沿海几十年严重的倭患终于平息了,比如鞑靼的俺答前来归顺,比如曾宪吾等平定了西南夷都蛮。
有人就评价说,张居正对大明王朝轰轰烈烈的大改革,堪称“中兴功臣”,让大明王朝又延续了七八十年。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