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国力、文化水平、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远远高于周边国家,这就导致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形成。
其中朝贡贸易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形式。
01
至少从唐朝开始,日本就向中国王朝遣使纳贡。到了明朝,中日之间朝贡贸易这种官方贸易很盛行。
明朝刚建立的时候,东南沿海地区的倭患还是有些严重的。
朱元璋并不直接征讨日本,他认为逃遁漠北的北元才是心腹大患。
所以,朱元璋就希望通过和平方式让日本自己来解决倭寇侵略明朝边境问题。
这种和平方式,就是允许日本和明朝进行贸易,但日本得主动去剿灭倭寇,禁止倭寇对明朝沿海的滋扰。
此后,洪武四年开始到十三年,大概十年之间,日本向明朝朝贡超过七次。
后来,胡惟庸大案发生,朱元璋怀疑他有跟日本串通,因此直接禁了贸易关系,并且构建了沿海防御体系。
02
到了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永乐皇帝还是很欢迎其他国家来朝贡的。
那个时候,大概有几十个国家来朝贡。
对于日本,永乐皇帝也希望双方恢复关系,日本可以跟明朝继续贸易,日本主动去禁止倭寇或剿灭倭寇。
那个时候,日本官方更希望跟明朝恢复贸易关系,因为倭寇劫掠明朝沿海地区,对日本掌权的政府官方而言,有时也是一种隐患。因为反对派也能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实力。
就这样,1404年,中日双方又建立了官方贸易关系。
明朝永乐皇帝给日本政府颁发“金叶勘合”,作为贸易凭证。
日本官方凭借这种勘合以朝贡的名义,来跟明朝进行贸易。
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勘合贸易”。
勘合意思有两个,一种意思是指一种符契,另外一种意思是指验对符契。
因为古代符契文书,上面会盖有印信,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半,真要用到的时候,两半相连,验对骑缝印信,如果符合一致的,那就属实,凭证为真。
其实有点类似古代调兵虎符,一分为二,皇帝一块,将军一块。调兵之人必须将半块虎符跟将军的虎符进行合并,两者必须严丝合缝,才可以调兵。
永乐皇帝给了日本“金叶勘合”,还赏赐了道义冠服、龟钮金章及锦绮、 纱罗等贵重礼物。
有了这么大的好处,日本随后把对马岛等几个地方的一些倭寇,清剿了。
不过几年后,1408年,日本国内又发生变化,双方这种朝贡贸易似乎中断了。
03
到了明朝宣德皇帝时候,1433年,双方朝贡贸易又恢复,且规模比永乐皇帝时候大概增加了一半,但也设置了上限,日本大概每十年来中国朝贡一次,每次船不超过三艘,来的人不超过300人。
明朝当时还是希望借重跟日本的贸易通商,让日本自己解决倭寇问题。
从宣德到正德年间,日本至少向明朝朝贡了8次。
再后来,日本又来朝贡过几次。
04
日本向明朝朝贡,每次都赚到丰厚的利益。
因为中国王朝对来朝贡的,基本都是“厚往薄来”,朝贡国给一两银子的礼物,中国大概会给10两银子甚至更高的回礼,反正朝贡国收到中国的回礼,肯定是大赚了。
像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甚至对个别一两个小国朝贡的礼物,都不收,但回赠的礼物,依旧十分厚重。
明朝对日本朝贡同样是“厚往薄来”。日本从中赚取了丰厚的利益。
日本发现“有大利可图”,便利用这种并不对等的朝贡贸易关系,通过不断增加对明朝的朝贡次数和规模,更大规模更频繁地从明朝获取利益,尽可能从明朝身上更多地“吸血”。
比如明朝永乐年间,永乐皇帝说让日本剿灭倭寇,日本充分利用这个,打击倭寇,然后交给明朝,几乎年年遣使入贡,找明朝“要赏赐”。
问题是,这些倭寇到底怎么来的?日本不应该本身有责任搞定吗?
05
这种朝贡贸易,对中国明朝而言,政治影响更大,相对稳定了周边国家和平态势,中日文化交流传播增多,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沿海倭患,但在经济方面,朝贡贸易带来沉重的经济压力,财政负担太重,越到后期,明朝国力下降时候,这种负担越重。
对日本而言,日本收益更大,不管是从维护日本幕府统治还是促进日本经济和文化提升等方面。
到了明朝后期,明朝国力衰退,财政恶化,再加上日本国内内乱,无法压制东南沿海倭患以及荷兰海盗频出等原因,中国沿海倭患极为严重,特别是明朝嘉靖年间,由此,中日这种朝贡贸易体系就逐渐发生了较大变化,也逐步混乱,于是双方民间的私商贸易逐渐壮大,成为了主流了。
再后来,万历年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入侵朝鲜,明朝援朝抗倭,双方属于战争关系了。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