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尚书·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上天降下的灾难,或许还能躲开避开,但如果是自己造成的罪孽,大概就无处可逃了。
01
唐朝时候,西部有个高昌国,疆域主要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
高昌国在那个时候,是西域的交通枢纽要道,是东西交通往来的一个要冲之地,也是西域中心之一。
正因为如此,高昌国垄断了他境内以及路过他境内来往唐朝长安的贸易活动。
就这个垄断,高昌国获利颇丰。
要知道古代丝绸之路是极为繁荣的。
特别是当时唐朝蒸蒸日上,成为东方大国和强国,繁荣昌盛。
那时的高昌国体制也类似中原王朝,也用汉字。
早期高昌国跟唐朝关系还不错。
但632年,两者关系就开始了恶化。
02
唐朝的附属国焉耆遣使到长安,请求把罗布泊以北的一条商路重新开放。
这条商路在隋朝灭亡后就荒废闭塞了。
对附属国的这个请求,唐朝自然同意了。
这一来,谁还经由高昌国来往唐朝长安?
毕竟无垄断,则商人利润能更大,再说两条商路又不远,干嘛非得从高昌国经过,被盘剥呢?
于是,高昌国对唐朝及附属国焉耆极为愤怒。
它居然派兵袭击了焉耆,还洗劫了焉耆。
更有甚至,它居然开始拦截前往唐朝的各路使节。
高昌国的做法越来越过分、出格了。
这还不算。
高昌国还跟唐朝的敌国西突厥结盟,共同对抗唐朝。
638年,在西突厥的支持和帮助下,高昌国竟然再次袭击焉耆,并且攻下了五个城池。
此外,高昌国和西突厥还计划袭击唐朝632年在西域刚设立不久的伊州。
高昌国和西突厥的这种联盟和做法,已严重危害了唐朝的利益。
03
639年,唐太宗派使节谴责高昌国王,并警告说,如果高昌国还不改正,双方只能兵戎相见了。
高昌国却肆无忌惮,还对唐太宗讽刺了一番。
唐太宗觉得还是尽量和平解决,于是又给了高昌国王一次机会,颁发诏书说,如果高昌国王继续采取敌对行动,后果将不堪设想,并召高昌国王麴文泰入朝朝见唐太宗。
因为当时的高昌国王麴文泰在630年曾亲自到长安朝见唐太宗,请求成为唐朝的藩属国,“贞观四年冬,文泰来朝,及将归蕃,赐遗甚厚。其妻宇文氏请预宗亲,诏赐李氏,封常乐公主,下诏慰谕之。”
所以,唐太宗还是想给高昌国王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和谈解决。
结果,这个高昌国王借口说自己生病了,没法去,反正不管咋滴,就是不去。
高昌王敬酒不吃,那只能吃罚酒了。
唐朝此后如果真出兵讨伐,理由也名正言顺了。
04
640年,高昌国王刚开始听到唐朝要出兵,还是很不以为然的。
他还是非常自信,认为高昌国距离唐朝太远,而且这边的地理天气等环境,唐军根本适应不了,就算那唐军真来,唐朝能发多少呢?兵太多,粮草不济,兵太少,比如三万以下,他就能直接灭了。即便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粮草就没了,唐军肯定就撤退了,到时他再出兵攻打,唐兵全都变俘虏。
不管怎么样,高昌国王始终不相信唐军真的能穿过沙漠远征到他这里来。
担心个啥?
高昌国会被灭?开玩笑呢。
无聊之人尽瞎忽悠。
当有一天,高昌国王听说唐军已经以极快的速度逼近高昌国的时候,高昌国王吓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支唐军是唐太宗派遣侯君集、薛万均等大将率领的远征军。
没多久,高昌国王就暴毙了,“及闻王师临碛口,惶骇计无所出,发病而死。”
由此,唐军兵不血刃地灭了高昌国。
高昌国国王的儿子以及众官员等被押回了长安。
对于高昌国故地,唐朝建立了西州,后来又设置了安西都护府。
644年,唐朝还设置了焉耆都督府。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