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诸国林立。
战争本质上就是双方以及双方背后明的暗的各方势力的博弈。
既然是博弈,怎么可能只出一招,又或者怎么可能只是配角?
盟国与盟国之间又哪能完全背靠背?
结盟是一时的,利益是永恒的。
01
1853年,欧洲各大国为了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彼此之间大打出手,斗来斗去,矛盾日益尖锐化。
英国和俄国的矛盾最大,法国和英国与俄国的矛盾也不小。
结果,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俄国作为战争一方,最开始势如破竹,竟然全歼土耳其的舰队,土耳其一下损失了十几艘军舰,还损失了几千人。
英国和法国支持土耳其,两国舰队随即驶入黑海,对俄国宣战。
克里米亚作为主战场,英法联军跟俄军打了十几个月,最终攻下俄国在黑海的军事要塞,并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以及亚速海跟黑海之间的海峡,等等。
期间,撒丁王国、波兰、瑞典、德意志等都参战,与英法联军协同作战。
当时战场还包括高加索地区、北太平洋地区、波罗的海地区等,但相对来说重要性不大,属于辅助牵制性质的战场,而且俄国防御较好,英法等联军没取得重大成果。
最后,克里米亚主战场,英法等联军取胜,俄国战败。
不过,需要说的是,英法等联军并没有进入俄国腹地,一直在黑海等沿岸地区作战,大概是想避免拿破仑远征失败的教训。
02
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很积极主动,也一直处于“优势”“主导”地位,原因主要是英国在土耳其有很重大的经济利益,土耳其和地中海、黑海、红海等对英国通往其最大核心的殖民地印度等地区,极为关键和重要,俄国跟英国对抗竞争最大。
法国在土耳其当然也有很多殖民地。
但法国和英国对战争的最终走向和结局,尤其是对俄国的态度却大不相同。
法国并不希望彻底打垮俄国,但英国却要彻底击溃俄国,“肢解”俄国。
战争中途,法国想停止战争,但迫于压力,只好继续作战。
03
战争结束后,战争各方召开巴黎和平会议,商讨对俄国的“惩罚”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问题。
欧洲各大国强国在谈判桌上的较量,真正开始。
毫无疑问,英国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尤其是巴尔干地区的优势,明显加强了。
法国则“忧心忡忡”,因为英国势力明显膨胀了,使得法国相对变弱了。
法国不想过分削弱俄国,想利用俄国来制衡英国和奥地利,想重塑欧洲霸权。
俄国这个时候,也知道自己“下场”会很悲催,就利用英法矛盾以及法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极力想和法国“结盟”,相互“帮助与支持”,尽量最小化损失。
俄国在会谈中,对俄国和法国的矛盾,予以退让,对法国和英国的分歧,俄国支持法国。
法国看到俄国的“诚意与行动”,自然也“有所回报”。
在法国的帮助下,俄国并没有受到严厉的惩罚,诸多利益还是得到保障的,否则俄国大概要丧失大量土地和巨额赔款等等。
看看战胜一方有多少个国家,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战争中,俄国被英法等联军占领的众多战略要地,比如克里米亚半岛、黑海军事要塞等等,都归还了俄国。
当然,法国也得到好处,那就是成为欧洲外交龙头,国际地位提高很多,法国也改变了拿破仑战争以来一直的外交被动地位,重新恢复了大国地位。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