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的交往,历史也算比较久了。
双方第一次交往是在明朝末期,但可惜后来又中断了。
这一断就几十年,中国明朝灭亡,清朝又建立了。
01
1380年,俄国虽然在大会战中打败了蒙古金帐汗国,动摇了蒙古统治,但依旧在蒙古金帐汗国统治之下。
那个时候,中国明朝早已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十几年了。
1480年,俄国在决战中战胜了蒙古金帐汗国,彻底摆脱了蒙古统治。
俄国早期一直在周边不断扩张侵略,那个时候,俄国跟中国明朝相距太远,似乎还未建立正式的交往。
俄国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是来自于欧洲的的流传信息,尤其是马可波罗记。
后来又有西欧一些探险家、航海家陆续到了中国,又传回了一些关于中国的信息。
到十七世纪初,俄国已吞并了广袤的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
那个时候,已有不少俄国人陆续在探查中国及周边的各种信息了,尤其是在中国东北地区。
02
1618年,俄国使团出使中国。俄国军役贵族佩特林担任使团团长,队伍估计有十几个人。
他们的目的不单单是出使中国,更肩负考察沿途情况的任务。
因此,他们在路途上的前行速度并不快。
他们从5月开始从西伯利亚的托木斯克城出发,大概9月份到达了大中国城,明朝官员妥善安置和接待。
他们在北京待了四天,然后又原路返回去了。
俄国第一个使团到达明朝首都北京城,俄国跟中国明朝有了来往。
下一次俄国使团再次访华,大概就是1656年的中国清朝时候了。
两次使团出访中国,间隔了将近40年。
是不是太奇怪了?
03
俄国第一次使团佩特林他们,并没有见到当时明朝万历皇帝。
但明朝朝廷给了佩特林他们一封明朝万历皇帝给俄国沙皇的国书。
这封国书,使团他们都看不懂,佩特林大概懂俄语和蒙古语,但不懂汉语,于是拿回俄国去,结果也没人看得懂,据说是到了1676年才被翻译出来。
当然,也可能当时俄国对这个国书也并不上心,对跟中国的交往并不重视,所以就放一边了。
要想翻译国书的内容,怎么可能会找不到翻译人员?
国书的内容是:“尔等既为通商而来,则通商可也。归后仍可再来。在此世上,尔为大国君主,朕亦为大国皇帝也……因路途遥远且语言不通,朕不便遣使回访,现谨向贵大君主致意。”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皇帝是对俄国的态度还是很好的,也答应了通商要求。
但俄国当时可能还是以了解中国、考察中国及周边情况为主,至于建立正式的官方交往和长期的通商关系,可能没那么急切的需求。
毕竟中俄还是相隔距离较远,俄国从跟中国的交往中,没什么实际好处,以俄国人的风格,这种交往,以后再说吧。
当然,还有一种原因,俄国可能也并不想让中国提高对俄国的关注和重视,毕竟那个时候俄国对广袤的西伯利亚的掌控并不强,俄国很担心中国势力渗透到西伯利亚地区来。
这不是危言耸听,俄国沙皇在1617年就有所交代了。
俄国使团都没携带和递交国书给明朝皇帝,也没按其他国家惯例那样,热情邀请明朝使臣回访俄国。
所以,俄国来探究中国情况是主要的,对于真正交往,诚意似乎不足。
不过他们作为使团身份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还带回去了明朝皇帝国书给俄国沙皇。
04
至于俄国使团没有见到明朝皇帝,原因有多方面。
根据中国王朝传统,明朝朝廷以为俄国使团是来朝贡明朝的,希望册封当藩属国的,结果俄国使团“两手空空”,啥贡品也没有,就这,咋见明朝皇帝?
明朝朝廷能很客气的接待,沿途很热情的接送,免费提供食宿车马,特别是在北京饮食住宿档次都很不错,明朝还派官员高规格接待看望使团,就已做得非常不错了。
俄国使团佩特林写的《见闻记》就重点提到说,他们没带任何贡品,没见到明朝皇帝。
这说明俄国使团在对待中国明朝的“礼仪”方面做得并不到位。
明朝官员也跟他们说,他们没有给礼物,明朝就无法礼尚往来,也没法回赠礼物,更没法遣使回访俄国。
明朝末年,俄国和中国的第一次交往就这样“结束了”,几十年后,俄国才派新使团出访中国,那个时候,中国已是清朝时代了。
这是不是也是一件挺遗憾的事情?
明朝万历皇帝的国书说,“如再来,或大君主派人前来,应携带大君主之国书,届时朕亦将以国书作答。尔等如携有国书前来,朕即命以上宾待之……”
中国明朝的诚意大概是十足的了,也无不彰显中国热情好客,大国大气象,是一个礼仪之邦。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