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睡觉,一人一生 ,大概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觉。
世间人有千万,习性不同,睡觉也千奇百怪,奇闻轶事很多。
要说睡觉典故,最著名的大概是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和曹操了。
如果你找一个人有事,而很不巧,他正在睡觉,你能等几分钟?你会不会很不耐烦?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这是诸葛亮午睡后吟唱之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诸葛亮假睡,刘备诚意十足,耐心等候几个小时。
这一幕谱成一曲“三顾茅庐”千古绝唱。
睡觉容易致使一个人警惕性降低,尤其是熟睡。为此,很多人很介意在睡觉时别人靠近,曹操就是典型。
“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曹操疑神疑鬼,担心别人暗害。
有次,晚上睡觉,被子掉到地上,一个近侍赶忙捡起盖好。
曹操一跃而起,斩杀了他,然后继续睡觉;事后假惺惺的问,是谁杀了近侍,还假装痛苦不已,厚葬了这个近侍。
从此之后,曹操睡觉,再也没人敢靠近。
睡觉的姿势千奇百怪。
比如,宋朝时,苏轼知湖州,有次与宾客游道场山,屏退从者而入,发现有僧人靠着门槛熟睡。
又比如,三国演义里说张飞睡觉不合眼,须竖目张。本想刺杀张飞的部将范疆、张达,吓得心惊胆战,但一会儿发现张飞鼻息如雷,于是偷偷靠近,刺杀了张飞。
另外,据说有人能边走路,边睡觉,大概是养成习惯,加之太困了。
睡觉还能救命。
南朝宋《世说新语》说,王羲之十岁左右时候,大将军很喜欢他,经常放在帐中睡觉。
有回,大将军曾出去过一次,王羲之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中,他们便言逆节之谋。
王羲之发现了,听到了,心知自己八成活不成了,于是剔吐污头面被褥,假装自己熟睡了。
大家讨论造反的事情刚到一半,大将军突然想起王羲之还在,以为被偷听了,大惊失色,想杀了王羲之。
等拉开帷帐,发现王羲之吐唾从横,便认为王羲之熟睡着呢,应该没听见,于是王羲之没被杀。
睡觉打呼噜本来应该不算好事,但有人竟然弄成乐曲,不服不行。
宋代的《太平广记》记载了许州僧人的一个趣事,说许州有一老僧,四十岁后,晚上每回睡觉,那鼾声如雷啊,很有节奏,喉声如鼓簧,若成韵节。
于是呢,许州一个伶人戏子,等这个僧人睡着,就偷偷谱其声,按之丝竹,皆合古奏。
僧人醒了后,也不知道咋回事,二十多年都这样。
睡觉在某些时候,还被人当成一个“送客”的借口。
比如,宋代就有一个叫范忠宣的官员,谪居永州,客人来访,他见还是会见的。
只是双方落座后,他就说自己人老多病,不能久坐,要靠着枕头说话,还给客人一个枕头,结果没聊几句,鼻息如雷,他睡了,客人只好等待或者离开了。
睡觉大概是被范忠宣用作屏退客人的间接暗示或理由,客人也实在无奈没辙。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哦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诗意初夏】公众号主页
目前微信推送机制有所改版
为避免错过最新文章推送
请将“诗意初夏”设置为星标关注
这样能更及时接收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