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的这首诗写出了冬天围炉夜话的那种惬意。
是啊,家有余粮,心里不慌。
民以食为天。
从古至今,粮食问题始终是国之大事。
古代王朝,封建帝制,小农经济为主,更是极为重视粮食安全。
那你知道,大明王朝,各省每年运粮到京城,有多少公斤吗?
根据明史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情况。
明朝建立以来,运送到京城的粮食总量,一直没有固定额度,就看朝廷每年定量。
明代正统年间(1436年开始),运到首都京城的粮食总量为450万石。
其中通过兑运方式运送的部分占比超过60%。
万历三十年,通过漕运运粮到北京的,数量才138多万石。
后来,明代成化八年(1472年)开始,各地每年运粮到京城的总量合计为400万石。
这400万石粮食,南北分配极为不均匀。
其中南粮北运京城,占比超过80%,北粮占比不到20%。
从此,400万石粮食数量就成为常数。
各地每年运粮总量基本以这个数为准,或增或减。
400万石,大概折合2亿8千6百多万公斤。
遇到灾荒等,粮食减产,部分受灾省份,无法完成粮食任务,便折成银两,冲抵粮食任务。
折银纳粮是打折的。比如粮价若是一两银子一石,可能会按0.6或0.7两银子计算粮价,上交朝廷。
成化五年,江苏等地连年粮食欠收。
老百姓只能买漕米,一石要2两银子,也就是大概14文钱一斤米。
那时,老百姓一个月能赚一两千文钱就非常不错了。
江苏等地运粮无法完成,便按一两一石米的价格(相当于市价的一半)折银,弥补未完成的运粮任务。
再往后,只折银不送粮的情形越发频繁。
不储粮或完不成任务的结果就是,朝廷粮食仓储越发匮乏。
特别是遇到灾荒、动乱、战争时,粮食急缺,米价暴涨。
粮食安全遭到严重威胁,人心惶惶,起义不断,动乱不断。
运粮到北京,也是个大工程,所需运船非常多。
明朝天顺之后,大概需要运船11770艘,官军12万人。
这些船,三年一小修,六年一大修,十年要重新建造。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哦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诗意初夏】公众号主页
目前微信推送机制有所改版
为避免错过最新文章推送
请将“诗意初夏”设置为星标关注
这样能更及时接收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