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上,永远不要过于轻视对手。
大意出奇迹,奇得令人不敢相信。
01
从西欧访问考察学习一年多之后,沙皇彼得一世开始了对俄罗斯大规模西式改革。
改革了几年后,28岁的沙皇彼得一世野心勃勃,要对外动手了。
他先是跟奥地利达成了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同盟,后来又跟奥斯曼帝国签署了停战三十年的协定,尽管这个协议最后实际上双方都没有长期恪守,但俄罗斯的南部边境总归得到一定程度的“平静”。
随即,1700年,彼得一世悍然发动了北方战争,要从波罗的海霸主手上夺取出海口。
在彼得一世看来,当时的国际形势对他非常有利,英国法国奥地利等西欧大国在忙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没有多少心思投放到远在欧洲边远东部地区的战争问题,尤其是“不入眼”的俄罗斯挑起的。
俄罗斯挑战霸主瑞典,有多大希望?
希望不大,但俄罗斯联合了波罗的海地区瑞典的宿敌波兰以及丹麦,组建了北方同盟。
人多力量大,总得试试,万一成功了呢。
02
当时瑞典称霸波罗的海大概100年了,虽然国力相对于西欧国家而言,有所不敌,但对于俄罗斯,瑞典大概不放在眼里。
瑞典当时的国王是查理十二世,1700战争爆发时,大概18岁。
自以为旷世明君、要大兴俄罗斯、制霸欧洲的沙皇彼得一世大概率觉得比自己小10岁的瑞典新国王,能有多厉害?还能比得过自己?
因此,北方战争就在丹麦和萨克森(波兰)率先发起进攻后爆发了。
随后,俄罗斯随即加入战争。
对于北方同盟,尤其是沙皇彼得一世,他们都没料到这场战争竟然持续了21年。
战争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彼得一世的整个统治时间。
彼得一世是在1725年去世的,北方战争在1721年才基本结束了。
或许在当时,从表现现象来看,形势对北方同盟联合进攻比较理想,很有利。
但结果不打不知道,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
北方同盟没有料到,这个18岁的瑞典新国王查理十二世,竟然是个第一流的军事天才。
1700年,萨克森进攻瑞典,包围了里加,但一直没有攻克。随后,丹麦军队进攻瑞典要塞霍尔施坦,并占领了施勒斯维希,并包围了切尼格城。
虽然此前,瑞典跟英国和荷兰都缔结了同盟,但主要还是靠瑞典自己作战。
1700年5月,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亲率大军,意外出现在丹麦的西兰岛,并登陆丹麦本土作战。
同时,英国和荷兰舰队共同攻击丹麦,丹麦的首都哥本哈根被包围。
随后,8月,丹麦被迫签署了和约,退出了北方同盟,退出了战争。
随后,9月,波兰增援萨克森,包围里加,结果,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又亲率大军而来,波兰等被迫撤出里加,只剩下俄军跟瑞典作战。
03
1700年9月2日,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率领大军从莫斯科浩浩荡荡进军纳尔瓦。
9月末,俄军抵达纳尔瓦,并开始在周围修建工事。
随后9月23日,大概4万民俄军包围了纳尔瓦。
11月19日,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亲率一万大军驰援纳尔瓦。
双方投入战斗的兵力大概是:俄军大概3.4万人,大炮大概175门,瑞典军队大概8000人,大炮37门。
不过相对来说,俄军军备废弛,弹药数量也少于瑞军,粮草等物资供应不足,俄军相对来说处于劣势,但兵力占据巨大优势。
当时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却可能觉得胜券在握,把纳尔瓦战役指挥权交给了法籍将领科罗瓦,自己则退至了诺夫哥罗德,并加固该城的工事。
8000瑞军对决3.5万俄军。
结果,实在出乎沙皇彼得一世意外,俄军竟然惨败。
这一仗,俄军损失了大概1.7万人,79名军官被俘虏,所有大炮全部被瑞典军队缴获了。
11月20日,残余的俄军全都退到了诺夫哥罗德。
沙皇彼得一世,终于看清了,俄军太落后了,战斗力太差了。
没辙,他只好撤退回到了莫斯科,继续重整军备,继续改革,尤其是军事改革,重新组建北方同盟,积蓄力量,再跟瑞典大战。
而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对俄军和沙皇彼得一世很“鄙视”,原来不过如此而已,继续打没多大意思,于是掉转主力兵峰攻打波兰去了。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