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期间,一个国家的政府高层如果发生分裂,异议的重臣擅自跟敌国媾和、休战、停战,下场会如何?战争会如何走向?
哪个国家的老大会容忍这种行为?
俄罗斯就曾出现这种情况。
01
俄罗斯沙皇伊凡雷帝在1558年1月发动了早有蓄谋的立窝尼亚战争,要夺取立窝尼亚地区,夺取出海口。
立窝尼亚地区是非常大的地区,大概包含今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属于波罗的海的芬兰湾的南岸一带地区。
当时,俄罗斯经过三年准备,势在必得,大军迅速进攻立窝尼亚骑士团。
在初期,俄军确实势如破竹,攻城略地,先后占领了港口城市纳尔瓦以及杰尔普特等地区。
没几个月,俄军就占领了立窝尼亚东部地区。
1558年底,俄军13万兵力再次发起了新攻势,要夺取更多的地盘。
到了1559年10月,俄军已进逼里加,逼近立陶宛边境了。
立窝尼亚骑士团当然也不甘心一败涂地,就跟立陶宛、丹麦、瑞典、波兰等求援。
这些国家谁愿意真正救援骑士团?
大概没谁。
尤其是立陶宛和波兰这两个国家。
立窝尼亚骑士团怎么衰落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15世纪时,立陶宛和波兰击溃了这个骑士团,在波兰干预下,立窝尼亚分裂成好几个地方,各自割据一方,长期混战。
所以这些国家哪个都想骑士团早点玩完,他们好瓜分早就虎视眈眈,垂涎欲滴的立窝尼亚地区。
当然,他们该给俄罗斯施压的,还是施压,好歹能延缓下俄军攻势,他们好赶紧下场也抢占地盘。
当然这些国家抢地盘,打着什么响应骑士团的求援,予以“保护”,似乎没有俄罗斯那么“野蛮”直接。
02
这些国家下场出手,跟俄罗斯争抢立窝尼亚地区,那俄罗斯进攻就受到阻碍了。
俄军在立窝尼亚战争中越陷越深,战斗对手已经不再是一败再败的骑士团,而是波罗的海沿岸其他国家了。
关键是还不止一个,而是好几个。
而俄罗斯国内朝廷内部对这么多国家下场,战争要不要继续,分歧和争议越来越大。
甚至有朝廷大臣压根就觉得没必要发动立窝尼亚战争。
其他部分大臣觉得俄罗斯在立窝尼亚地区已夺取了不少好地方,差不多就行了,趁机赶紧收手吧。
其中朝廷重臣阿达舍夫和西尔维斯特就认为,俄罗斯在立窝尼亚战争中越陷越深,现在波罗的海各国都下场和干预了,俄罗斯要取胜,希望很小,估计看不到啊。
于是,1559年5月,掌握朝廷军政大权的朝廷重臣阿达舍夫竟然擅自作出了决定,跟立窝尼亚骑士团和谈,签署了停战协定。
沙皇伊凡雷帝听到这个消息,勃然大怒,简直气炸了。
这种休战协定这么重大关键的事情,是你一个朝廷重臣该干的事情,能干的事情?
在1549年,大概20岁的沙皇伊凡雷帝开始俄罗斯进行了一次改革,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沙皇统治。
这次改革大概到1559年结束。
沙皇伊凡雷帝组织了一个重臣会议,有好些成员。
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沙皇眼前的红人:阿达舍夫。重臣会议中另一个成员就是西里维斯特,是一个牧师,很忠于沙皇。
这个重臣会议实际承担了全部的改革事务,而阿达舍夫是实际主持者。
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不过作为封建大地主阶层的波雅尔这个割据一方的封建残余势力,并没有被重大削弱,更别说铲除了。
沙皇伊凡雷帝很不高兴,认为阿达舍夫跟波雅尔在妥协。
03
皇帝面前哪有长久的红人?伊凡雷帝跟阿达舍夫等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
沙皇伊凡雷帝就曾经抱怨说,阿达舍夫和西里维斯特想怎么样统治俄罗斯就怎么样统治,把他从沙皇位置上拉了下来,总之,他这个沙皇,啥也不管。
而现在,朝廷重臣阿达舍夫竟然敢擅自跟战争对手签署停战协定,沙皇伊凡雷帝能不暴跳如雷?
今天他敢跟敌国媾和,明天是不是就可以谋反废了他这个沙皇?
当时俄罗斯国内要推翻沙皇伊凡雷帝的密谋此起彼伏。
巧的是,1559年末,皇后意外病故了。
沙皇伊凡雷帝认为阿达舍夫和西里维斯特涉嫌毒害皇后。
于是乎这两人被严惩,阿达舍夫没多久就死于了立窝尼亚地区,而牧师西里维斯特也被放逐到一个修道院。其他一些人也被牵连遭受惩罚。
在沙皇伊凡雷帝看来,如果不是他们胆大妄为,擅权专行,他早就攻下了整个立窝尼亚地区。
当然,沙皇过于高估自己了,实际上,立窝尼亚战争打了25年,一直到1683年结束。
俄罗斯最后一败涂地,所占领的全部地区基本都吐出来了,什么也没有得到。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