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前线统帅要投敌,后方又有人密谋叛乱,俄罗斯头都大了,战争还咋继续?



战争是一把双刃剑,不管是对敌人,还是对自己。
战争可能让本国更加强大,更加团结,也可能让本国就此衰落,内斗不已。
对外战争时,如果国内不安定,后方不稳,前线能顺利打好仗吗?
俄罗斯到底属于哪一种?
斗转星移,时势易也,但天下大道,颠扑不破。

01
对于俄罗斯沙皇伊凡雷帝而言,他自己大概觉得太难了,他大概自认为雄图大略,要做千古伟人,要把俄罗斯带向更高辉煌。
他对内极为残暴凶狠专横,对外扩张侵略也非常疯狂。
他本来叫伊凡四世,但为何俄罗斯人偏偏叫它伊凡雷帝?给一个“雷”的评价?
他晚年失手击毙了太子后,更认为周边大概都是对手,猜疑心极强,更加残暴。
在长达大概25年的立窝尼亚战争之中,俄罗斯最开始以立窝尼亚骑士团不履行50年前的停战协定,50年都不缴纳贡赋为由,发起了对骑士团的战争。
初期,俄军确实占据了大片地区,但俄军贪心不足,意图占领整个立窝尼亚地区。于是,波罗的海各国波兰、丹麦、立陶宛、瑞典等等随即加入战争,跟俄罗斯竞争,大家疯抢立窝尼亚地区。
至于,骑士团?没多久就被俄军击溃了精锐部队而解体了。
于是乎,立窝尼亚战争由最开始俄罗斯压着骑士团打,抢夺了大量地区后,变成了国际战争,各国争夺地盘。
而战争越到后面,俄军越来越不利,因为竞争对手丝毫不逊于俄罗斯。
在那个时候,俄罗斯在欧洲国家国家眼中,还是欧洲边缘的“小国”,也就疆域大点,“野蛮落后”,无需过多关注。
02
大概从1561年开始,俄罗斯就开始跟立陶宛等开始有了战争冲突,第一个是立陶宛,因为俄军重点进攻里加地区。
1562年,3万俄军就围攻立陶宛重镇波洛茨克。
1563年,俄军攻克波洛茨克后,又开始进军立陶宛首都维尔诺。
立陶宛举国震动,波兰作为跟立陶宛关系极为密切的邻国也被震动了。
当时俄罗斯国内是个什么情况?
封建大地主阶层波雅尔势力一直是跟沙皇伊凡雷帝分庭抗礼的巨大封建割据势力,对沙皇雷帝长期改革要削弱甚至铲除他们,早就不满,一直在密谋推翻沙皇伊凡雷帝。
波雅尔势力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沙皇伊凡雷帝的堂兄弗拉基米尔王公的公国斯塔里茨,以及另一个诺夫哥罗德公国。
尤其是弗拉基米尔,一直被沙皇伊凡雷帝视为眼中钉,认为他对沙皇位置构成最大威胁,一直试图篡权夺位。
而事实上,弗拉基米尔的势力也确实很大,得到非常多人的拥护和支持。
在1553年,23岁的沙皇伊凡雷帝重病时,波雅尔势力就图谋夺权,拥立弗拉基米尔继任沙皇。
结果沙皇伊凡雷帝竟然病愈了,因此沙皇跟波雅尔势力,跟弗拉基米尔非常不对付。
但沙皇伊凡雷帝当时还没有那么强大,朝廷大权还没有完全掌握,哪能轻易动手?
03
1559年,沙皇伊凡雷帝曾经信任的重臣阿达舍夫竟然擅自跟战争对手骑士团签署停战协定,伊凡雷帝极为愤怒。
随后,借口皇后意外病故,认为朝廷重臣阿达舍夫和另一个重臣西里维斯特等涉嫌毒害皇后,重重惩罚阿达舍夫,阿达舍夫没多久死于立窝尼亚地区。
伊凡雷帝对朝廷掌控越来越强的时候,对国内统治越发严厉。
阿达舍夫的悲惨下场震惊了他的至交好友库尔布斯基。库尔布斯基对沙皇伊凡雷帝的独断专行很不满,也觉得自己大概厄运将临。
俄罗斯国内可谓暗潮涌动,表明看是平稳,实则惊涛骇浪。
国内内斗激烈,当然会严重影响战争前线,尤其是那些军事将领。
1563年,沙皇伊凡雷帝就听说,战争前线,俄军在重要战略据点有一个统帅可能要投敌。
随后,沙皇伊凡雷帝又接到告发,说王公费拉基米尔和他母亲等意图谋反。
危机一个接一个。
沙皇伊凡雷帝立即把支持费拉基米尔的那些波雅尔贵族等全部迁移,安插自己亲信到斯塔里茨公国宫廷,对公国王公费拉基米尔监视,至于费拉基米尔的母亲,则被削发当了修女。

04
1564年,沙皇伊凡雷帝过于高估自己以及俄军的实力,竟然在占领了很多地盘后,仍不满足,不接受立陶宛的求和,要继续打到底。
在乌拉尔河畔,俄军和立陶宛军队决战,立陶宛算是真正的为避免亡国而战了。
结果,俄军惨败,总司令也阵亡,战争由此进入了僵局。
战争前线惨败,自然导致沙皇伊凡雷帝跟波雅尔势力再度紧张,俄罗斯国内乌云密布。
1564年4月,俄军前线统帅库尔布斯基,突然叛逃了,投靠了立陶宛。
前线统帅叛逃,给沙皇伊凡雷帝对外政策带来非常严重的打击。
由此,沙皇伊凡雷帝对国内波雅尔势力进行了更为残酷的镇压。
1565年,沙皇伊凡雷帝在俄罗斯全国内推行了“特辖制”,建立了“特辖军”,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血腥残暴恐怖统治。
而在立窝尼亚战场,俄罗斯越来越失利,最终一败涂地,所占到的大片地区,又再度失去。
立窝尼亚战争结束次年,沙皇伊凡雷帝突然病逝。
十几年后,留里克王朝终结了,俄罗斯进入了长达15年的著名的大混乱时期。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公众号主页
"走过,路过,不错过,点个喜欢呗!"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