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济院,也有偷奸耍滑的老人?不可不防



人总有老的那一天,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
《礼记·礼运》说,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下令在各郡县建立三大福利机构:养济院、惠民药局和漏泽园。
初心是让老百姓能老有所依,病有所医,死有所归。

看历史资料记载,万历年间,北京顺天府的宛平县,大概管辖皇城外围大部分京城区域。
宛平县算是京县了。
宛平县的养济院,规模不小,公府一所,群房十二连。
京城的养济院,能随便收养救助鳏寡、孤独、废疾者吗?
不能。
因为按照京县官例,不能擅自收容。
大概得等到新皇帝登基,改元,或国家有重大典礼时,皇帝下诏,部议,行文到县里,宛平县才能启动工作,查访都城内外鳏寡、孤独、废疾者,看看是否确实需要救助,然后申报。

这种收养救助,没有固定的周期,可能隔几个月,也可能隔一年,时间不定。
而且,收养救助的人数,也不固定,或多或少。
总之,宛平县要怎么收养救助,得看上面安排,惟上所命。
比如万历皇帝登基,改元年号,宛平县养济院收养救助了1080名。
每个人,每个月给口粮三斗太仓米,每年给布一匹。
对收养救助的人,从中选出几个会头,每人管理一百多人。
每月第一天集中“打卡”,县丞查点。
去世的,就从名单中除掉。
然后汇总实际人数上报,朝廷层层批复,下拨米布。

养济院济民的初心是好的。
但有几个人能坚持初心呢?
时间久了,总有人有了别的心思。
有的受收养救助的老人,借口这是仁政而已,不来养济院“打卡”报到。
有些会头呢,趁机盘踞,做些小动作:
去世的老人如果有10个人,就上报减1个人;
剩下在世的老人如果有10个人,收到下拨的米布后,就只发1个人,剩下9个人的米布,被这些个会头中饱私囊。
有些会头,本来属于养济院收养救助助的老人,通过这么一操作,居然家饶衣食,比士民还富有。
养济院想处罚这些老人会头,这些人呢聚集闹事,忽悠上百个老的瞎的,在京城大道上痛哭哀求怜悯。
你让那些路过的官员,情何以堪?
一些官员呢,为人厚道,无法实际下狠心查处,也不想得罪。
于是,打卡报到,点查实际活着的老人数,一直是个难题。

后来,宛平县来了个“硬”的知县沈榜,着手严查。
他发现名册上,高寿的极多,100岁以上的5人,95岁以上的27人,91岁以上的52人,85岁以上的100多人,81岁以下的老人,不可胜数……
很明显,这名单是有问题的,肯定有名在,但人早已去世的。
知县动真格,让会头们带领所管理的老人们,70岁以上每一岁,列为一队,要现场共同质证。
这些老人会头们只好稽首认命了。
此后半年间,名册上除名100多人。

每月点查实际人数,在于严格坚持,否则后期依旧糜烂如前。
于是,知县沈榜想了一个办法。
他建议朝廷把原属外地郡县户籍的老人,安排到当地养济院去收养救助,以及管理,别让京师附近郡县需要收养救助老人集中放到京师养济院。这样京师养济院就能压力大减,也不至于有些老人聚众喧哗,扰乱京师,败坏朝廷养济院仁政名声。
END
我是诗意初夏
喜欢的朋友别忘了关注、点赞、收藏、分享、点击在看哦
想看更多好文章,请点击下方,进入【诗意初夏】公众号主页
目前微信推送机制有所改版
为避免错过最新文章推送
请将“诗意初夏”设置为星标关注
这样能更及时接收最新文章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