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元每斤供不应求,到如今百元卖不动,娃娃鱼为何突然不香了?


第一,姓姓鱼,学名大鲵,粤人称海狗,此物肉质雪白,味美肉爽,怎么制作都是一道美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70年代此物属高档食品,普通市民闻所未闻,广州各大宾馆及酒家也是在广交会期间才有货源及有机会制作,传统制作此物基本都是预制,按份出售,产品也平常无非就是滋补炖海狗,红烧海狗等。到了80年代后期现宰现制作的排档做法才出现,让瓦罉煀海狗成为大款土豪们的宵夜美食,一直延续到国家保护政策出台后严禁制作出售才使蛙蛙鱼在广州饮食市场上消失。目前由于养殖成功,大量的姓姓鱼出现在市场,由于养殖产品的肉质问题,与野生姓姓鱼不在一个档次之上。肉味淡,口感棉软。这种食品在挑剔的粤人味觉口感中就是个平庸之物,不受欢迎也是情理之中。

第二,娃娃鱼2003年养殖的在当地卖1500一斤,一条幼苗500元 最后养殖的人多了,繁殖技术也突破了,所以现在价格很低,基本上养殖都是亏本的,因为娃娃鱼要吃小的活鱼,养殖成本比较高,而且吃的人少,好吃不好吃还要要看厨艺好不好。

第三,物以稀为贵,卖千多元1斤的时候供不应求,且消费群体非富即贵。今日成了白菜价,是供大于求,普通阶层有消费能力了,但却没有消费意愿。俗话说,不是卖鸡公,而是卖时风,市场就是这么残酷。

第四,以前野生的少,国家保护,于是成了所谓的“珍贵物种”。细心琢磨透了繁殖技术,创造出部分先来者暴富“神话”。成为大众菜后价格利润自然暴跌,小户退出,有了本钱的大户开始在提取上做文章,已经没有了多大的意义,不甘心、仍想继续赚大钱而已。

第五,野生娃娃鱼皮下脂肪少,肉质鲜脆,不腻,口感很好。人工养殖娃娃鱼皮下一层厚厚脂肪,油腻不鲜,肉也不脆,吃几块就不想吃了。前几年在市场买了条6斤的,150元一斤,切了两斤红烧,比水鱼、鳗鱼肉质差多了,吃不到一半丢了,其余的全送人,再也不吃它了。

第六,娃娃鱼其实大小清澈河里只没有被污染过的原生态的都有,我们去钓鱼时都经常发现,我们这儿叫水壁虎,一般我们都不钓它,钓到也扔河里。娃娃鱼不会烧的根本就不好吃,且有小毒,只是当初人们乱炒价才出现高价。娃娃鱼全身都有一层粘液,那层沾液是麻碱,有毒的,不会烧的不去除那粘液吃了会吐,全身发麻,抖颤,发烧。娃娃鱼本身也不是鱼,是两栖动物。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