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风靡一时的“苎麻”,使用千年不腐烂,为何如今无人问津?


第一,小时候经常与麻打交道,当时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现在已经没落了。麻没落的原因有三个:其一是产量低非常低,其二是收麻、制麻的工序主要都是靠手工,机械不能取代,人工成本高;其三是麻布品价格低,麻的收购价也低,种麻根本不划算,麻纺厂也没有利润,不收购,麻农就改种其他农作物。

第二,因为现在大家都不穿布鞋了 ,我曾经亲手把苎麻变成白白的纳鞋底的线绳,要经过好多道工序。但我很怀念有苎麻的时代,家家户户坐在门前搓麻绳,而且是在自己的膝盖上搓,搓好后还要用石灰煮,进行漂白,然后拿到河里石板捶打,清洗,晾干,最后才能做鞋底。

第三,这一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①从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虽然近年来苎麻行业在某些报告中被预测为有增长潜力,但实际市场情况显示,苎麻的市场份额逐渐被合成纤维和其他新型材料所取代。这主要是因为合成纤维具有更好的耐用性和成本效益,而苎麻的生产成本较高且加工复杂。②从技术和应用领域来看,尽管现代纺织技术的进步使得苎麻纤维的手感和舒适度有所提高,并拓宽了其应用范围,但在快时尚和工业化生产的推动下,传统手工纺织逐渐边缘化。同时,苎麻的保存方法要求较高,需要低温通风、避免潮湿等条件,这些限制也影响了其大规模应用。③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苎麻曾是古代重要的天然纤维,被广泛应用于纺织业和家庭纺织品中。然而,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和人造纤维的出现,苎麻的地位受到挑战,面临被遗忘的命运。尽管环保意识的提升让苎麻的价值重新被评估,并尝试与其他天然纤维结合创造新产品,但整体来看,苎麻的市场吸引力仍然不足。④从经济和种植面积来看,苎麻种植面积自2000年以来持续下降,从9.6万公顷降至2.8万公顷。这反映了农民对其他经济效益更高的作物的偏好,以及人造纤维对麻纺织需求的挤压。

第四,我老家二十多年前就是苎麻主产区,我们六七岁起就帮大人打麻,我剥麻打麻的速度也是很快的。现在化学纤维几乎完全代替了麻纤维,像绳索,鱼网,纺织等都不再用麻纤维。我们读小学的时候,每年暑假就织鱼网,用麻线织,交到队里组装成很长渔网,再用未成熟的青涩的野柿子压榨的油计浸泡用来防腐。还在学校麻绳厂纺麻线再做成粗麻绳,现在这些都不需要了,种麻又费时费力,辛苦又不赚钱,谁愿意种呢?

第五,苎麻我们这里叫白麻,在未有化工产品时,它不但是衣服的主要原料,也是捕鱼网的唯一原料。当用它仿的线结好网后,再用鸭旦的旦清涂好后再放到木桶里蒸透。自从有胶丝出来后就自动淘汰了。衣服也一样,我亲眼见到当时上了年纪的女人直接用它纺线织布做衣服。

第六,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塑料鞋橡胶鞋并不普遍,价格也贵。农村人和一般小市民都穿布鞋,纳鞋底的索子(方言,一种较粗的线)便是苎麻制作的。顺便说一句,下雨天穿的布底鞋,怕水漫湿,在布底再钉上鞋底状木块,着地的一面露出铁钉防打滑(类似登山鞋)。乡下人叫“洽(音似词)鞋”,铁钉便是屐齿。有诗曰:应怜屐齿印苍苔,小叩柴扉久不开。

第七,说起苎麻,就想起父母亲这代人以苎麻为收入和生活用品,亲眼看见父亲给苎麻施肥和剥麻,一年要剥三次,每剥一次再扫平苎骨,施一次猪牛粪,使得新长的苎麻叉高又粗,母亲从上高凳上用苎刀褪去粗皮,露出青色的纤维,一坐就是一整天,腰酸背痛的母亲仍一丝不苟的劳作着,等做完这道工序,就把苎麻晒干再用苎麻把苎麻头编成一排,以便于去井边洒水漂白,等漂白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绩麻,母亲的绩麻技术很高,经过她绩的麻放在盘子里放出光芒,又细又均匀,每逢集日,母亲就拿到街上去卖,那时夏布畅消很好,收购麻纱的看见我母亲的纱很满意,总能卖个好价钱。岁月更替,昔白曾为人们作出贡献的苎麻己退出历史舞台。同时,在这个时代把苎麻当经济作物和生活用品的人们也已随着时间的推移己作古了,可惜这一代人的手工艺未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被淹没在新科技发展的洪流中。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