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曾红极一时的“按辈分取名”,为什么不流行了?过时了吗?


第一,有修养,有文化的家族,都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按辈分取名,有长辈和晚辈之分,称呼有礼貌,不论在外乡还是在家乡,提及同姓互相问候或尊称,这是文明礼貌的闪涵。如果取名同姓同名,远处可谅解,如果本族又近,没请问长辈给孩子取同名了,这有犯忌讳。没有族谱,家中长者不知渊源,乱起乱叫会有笑话,所以家族文化也是文明文化。

第二,按辈分取名对于世世代代不离故土的农村人来说,一是知道谁和自己是同祖同宗的,二是清楚在同族人当中怎么称呼,以免乱了辈分。但是,按辈分取名的姓和辈已是固化的,不能选的,而中国的人名都喜欢用三个字,也就是只有一个字可选,很容易出现重名,而两个字的名字更是没法取。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追求时尚,喜欢追求个性,那种僵化的取名方式就逐渐被年轻人抛弃了,这是不再按辈分取名的主要原因。

第三,按宗谱固定辈份字派取名有崇宗敬祖、分辩辈份的良好族风氛围和发扬族群融和及传承家风的伦理优势。一般来讲,对年龄辈份倒挂现象,古人早有智慧来应对和相处之道:即辈份高年龄小的人见到辈份低年龄大的人,应叫侄哥(侄姐、侄嫂),而年龄大辈份低的人对年龄小辈份高的人可直接称呼人名或用名+小叔(小姑、小婶、小爷等,)也可按名字+排行+辈份称之。天天相见的同塆同族人,平辈、高低辈年龄相仿的人,称呼起来比较随便。喜欢讲究辈份的称呼只在正式场合和较真时才起作用。

第四,按辈份取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一姓家族或不同地域的一姓家族或其他远方的一姓人士聚到一起,在称呼上知道如何称呼,在血缘关系上知道远和近,辈份不乱是正理,如我现在到老家和家族人在一起很多互不认识,不知道如何称呼,只能先问后称呼不方便。致于现在的人不按家族起名大都是由身份证造成的,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一个人就少是二个名字,一个乳名和一个是家谱名,乳名是未成年以前叫的,家谱名也叫冠名,是成年以后走向社会用的,签字盖章用冠名不能用乳名,没有成年的孩子不能超冠名,没有成年的孩子夭亡了也不能上家谱。

第五,按辈分取名不是农村的传统,而是华夏民族的传统,便于个人追根溯源及家族延续。(也是华夏部分文化的承与传)按辈分取名恰恰能尽量避免重名,首先得属于这个辈分,才会用这个字,(姓+辈+×)同一地域,同一辈分的新生儿毕竟有限,文化的输入加盲目的推崇,正在逐步瓦解更多的传统,其中不乏优良的传统。

第六,首先,按辈分取名更好听,第二按辈分取名才人人平等,第三按辈分取名才不容易重名。之所以现在没人按辈分取名,首先是文化的缺失。第二是因为现在人家族依赖性不再那么重要,甚至一点都不依赖家族权势。第三是因为大部分人过早的离开原籍,淡漠了家族这个群体。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