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身为黄河第一坝,为何被说是中国水利史上的惨痛教训?


第一,在1958年11月,三门峡工程正式启动黄河截流,随后在1960年开始进行拦洪。然而同年9月,渭河的大量泥沙淤积,导致80万亩优质农田被洪水淹没。随后水位不断上升,周边村庄的农民被迫背井离乡,开始大规模迁移。一年半后,渭河共积聚了15亿吨泥沙,形成了巨大的泥沙堆积。

第二,大坝建设之初没有考虑排沙的问题,大量泥沙淤积在潼关到三门峡之间的河道中,潼关河床因此被迫抬高了4.5米,导致黄河最大支流渭河形成了“地上悬河”,直接威胁中国西北的经济中心西安的安全。

第三,三门水库设计与建设确实存在弊端,那就是在高水位时陕西渭河进黄河将会产生泥沙淤积,渭河水位抬高产生内涝。后来周恩来总理现场办公提出降低水位径流发电,有效降低上游淤积问题同时下游防洪。这几我们大搞植树造林水土保持,黄河水体逐年变清。黄河各省人民应从大局考虑通过环境治理或生产模式适应环境。

第四,有得必有失。从整体上来看,三门峡的建设使之前的“黄泛区”不再经历水患之苦,使之成为天下粮仓,作用毋庸置疑是巨大的。从局部上看,其产生的副作用也应该引起重视了。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大部流经关中平原,没有大的落差、水流相对平缓、河道宽而浅,河水冲刷力不足,本身排沙能力就很差。三门峡大坝的建设,更加弱化了渭河的排沙能力。河床不断抬高导致泄洪能力下降、河水不断漫灌两岸耕地,虽尚不至于发生大面积水灾,但已经严重破坏了关中的生态环境。久而久之,也会对三门峡本身造成严重安全威胁。炸掉三门峡,是对下游人民生命和财产极其不负责任的做法。重新设计改造三门峡、增加渭河流域水利建设和综合维护投入才是正确做法。

第五,建什么都有利有弊,因为是建国初期,各方面的经验不足,又是请的苏联专家设计,对黄河的泥沙特性不熟悉,才造成顾此失彼的后果。建成小浪底水库以后,三门峡水库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和小浪底水库联合调度,解决了汛期洪水和平常的泥沙沉积问题。如果当年炸掉三门峡,除了造成浪费,炸后的后遗症也无法预料。

第六,三门峡大坝对河南和山东两地的居民来说,缓解了洪水溃坝的威胁,但沉积的泥沙造成上游支流河道容易发生水灾。现在已经完成改造,变成低水头发电站,不再大量蓄水,蓄水功能由小浪底大坝来完成,且定期排沙,实现了上下游河道畅通。

你觉得哪一个观点更有说服性?欢迎留下你客观的见解。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