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无良包”仅仅是一个别称,代表主观违规且业务不那么正当的产品,并不含感情色彩。
开发者的幸存者偏差
很多开发者交流的时候都会有这么一句抱怨。
我的产品明明已经照着苹果/谷歌的意思改了,为什么还被打回。那为什么那些明显违规的产品反而在苹果上活的好好的?
这种抱怨非常有代表性,基本上这个现象不是个例,而是大多数开发者的共识。
其实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你看到了贼吃肉,而挨打退场的贼你是永远看不到了。
我们和“无良包”的上包率差距并不太大
事实上,不管谁宣称自己有多强大的上包方案。目前看来苹果审核的结果依然是薛定谔的玄学。有时候你很努力了就是过不了,有时候随便搞搞就上架了。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
很多战术上的微操是可以规避致命的封号陷阱。但是就上包被拒这件事来看,影响因素真的很多。可以列举因素如下:
产品本身的问题。
账号权重问题。
审核方的机器验证(包括机器本身的缺陷导致的误判)。
审核方的人员问题。
不同的时间阶段苹果审核的松紧度差异问题。
可以看出开发者可控的部分只剩下产品(以及可能控制的账号)了。剩下的若干风险完全不是人为可以操纵的。
在这点上我们和任何所谓“专业”的上包团队差异并不大。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当账号权重大家相差无几时,影响过包的因素就是“产品本身问题+其他不可控因素”了。
那么问一个问题:你认为产品本身问题占的比重有多大?
以过往经验得出结论:绝对比你想象的小。
做一个拍脑袋的两个极端 “猜测”。
假定:
当一个产品主观上绝对遵守苹果规则时:过包率为 70% 。
当一个产品客观上严重违反苹果规则时:过包率为 5% 。
当一个产品客观上严重违规但是以 5% 成功率上架后,一个月内被下架的概率为 80% 。
以上数字当然是“假定”,但也并非全无依据,可以根据自己判断改动数字,但相信变动绝不至于太离谱以至于改变结论。
看起来这种假定是个无聊的数字游戏,但其实他们正是“无良包”们“专业性”的重要理论支持。
经典策略:批量孵化海龟
看动物世界我们就知道,大海滩上有大量的海龟孵化出壳后纷纷往海里跑去,迎接他们的是沙蟹和海鸟的捕食,最终只有极少数幸存海龟能成功入海。
海龟的境遇正是我们讨论的这类开发商发布“擦边产品”的思路。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大批量购买注册账号,且从其他渠道购买“14天封号”账号。
通过网络隔离,疯狂提交各类洗量产品。
通过内部研发的各类工具,加速执行流程。如换皮自动化,代码混淆,自动填单部署等。
明知道成功率很低,还花费那么大成本去做,理由很简单,因为这类包的盈利空间太大了。只要上一个包,就能覆盖大量成本。
普通开发者的应对策略
既然知道了这些包是怎么上的,普通开发者就不必耿耿于怀,重要的是理解这里面的规则并且规避风险。
首先有两个事实是必须承认的。
别人再怎么不规矩,都有幸存者账号可以继续推动项目。
不管自己再怎么规避风险,一个账号体系下仍然有团灭的风险。
基于以上两个事实,结论已经确定了。
即使是正规开发者,手里也应该备2到3个以上的隔离账号(或者做好思想准备),并且不过度依赖单个产品来决定自身的生存。不要学习“无良包”开发者,因为首先行走在法律边缘,是非常危险的。并且这是一条道走到黑的路,如果心里还有底线,你就做不到足够“灰色专业”,根本无法和他们竞争。
关联阅读
🔗 谈面对苹果的14天封号,开发者能做什么
🔗 苹果开发者关联封号扫盲贴
🔗 2020年苹果审核中遭遇的Other调查及攻关经历
🔗 苹果上架产品下载权重规则知识整理
🔗 移动开发者联盟加入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