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文章的数据,看到《离职做独立开发者的朋友,再次强调注意规避关联风险》这篇文章引起很多独立开发者的转发、收藏和关注,很多也加了我好友沟通,但是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个人会点“在看”。
这个问题说奇怪也一点也不奇怪,因为连我都不会对自己的文章点在看,尽管作为笔记性质的文章,我自己会反复查阅。
如果我在看的文章我从来不点在看,那“在看”这个按钮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我和家人聊天提到,家人作为非行业从业者,给出的结论更简单直白:“产品经理没有十年脑血栓设计不出!”
这么说不能说是冤枉微信产品经理,我们假设有个职场新人小白员工看了一篇文章,例如标题叫《警惕老板给你扯虎皮画大饼》,这个员工看了后觉得说的简直太对了,于是本能点了一下在看,然后有一天老板找他谈话“小杨啊,听说你最近对我有点意见啊……”
这就是在看功能最恶劣的地方,每个点击在看的人都被迫承受一种压力,就是让自己所有微信好友看到自己关注或者认同的文章的压力,这就等于向所有熟人朋友暴露自己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和站位。
因此,包括我在内的朋友们,都越来越不爱点在看,它完全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鸡肋”。甚至连对一直写文章且特别功利的我来说,都不会要求别的朋友帮文章点在看,因为我觉得这简直是一种残忍的行为。
再次举《离职》为例,看这篇文章的可能很大部分是正在职场,为以后可能混不下去离职做准备的,所以可能会转发点赞,但绝对不敢点在看,原因不用我细说了。
那么有什么文章适合点在看呢,例如绝对“政治正确”的文章,一种是大领导讲话通稿,大节日颂文等。这一类文章不存在读者个人的观点和意志,而是团体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说白了,让我们敢点在看的文章,都是“安全牌”文章。
另有一种,是在看功能的核心用户,即商务微信的自我推广。例如以下罗哥的在看。
但是这类用户并非常规个人用户,更确切地说是商务主体。
所以,微信的在看功能,核心用户群体居然是商务群体而不是普通老百姓,你说离谱不离谱。
有人说,其实你是可以设置在看覆盖的具体朋友的,例如单独为他设置不让他看。
但这样的设计就更显得离谱了。
第一个问题,如果我设置了一个人不让TA看,那么TA点进我朋友圈看到的就是一片空白,对TA来说,这几乎等价于我把TA拉黑了。因此这种操作都是要极其慎重的,对很多人来说会觉得“都防成这样了,互删吧”。
第二个问题,如果我随手点个在看,还要战战兢兢的考虑有没有设置正确,确保不被我不希望看到的人发现,累不累?
本来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纯粹想顶一篇好文章,结果还东想西想,算了,不点了。这就是很多人对在看按钮的态度。
鸡肋,完全是鸡肋。
这里产品经理最大的恶意,是让点在看的人实名制曝光。要是在看功能是匿名制,也就是说我点了在看,别人看到的是“有一个朋友在看”,心理负担要小太多。
所以,腾讯的产品经理,究竟是出于什么天才考虑,设计了这个逆天的“在看”功能呢?
附: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