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用户分梯队,做广告和内购变现一定要尊重人性,从社群经验到变现的例子参考和引用


聊聊我现在微信群的社群运营时,遇到的用户群体特征,作为后续文章话题的引子。
在我刚开始做开发者微信群时,一开始的用户是从其他开发者群(主要是admob官方群,感谢admob小姐姐允许和不杀之恩)导过来的,这批开发者哥哥姐姐们都非常优质。后来做了公众号,从公众号引流,一开始也是免费入群。
后来群成了一号大群后,开始卡群规。另外在某小伙伴的建议下,过滤出一个人少安静但内聚的 “小企业主群”。
这时候发生一件事情,有些公众号加我的朋友,一发群规,立刻删除我好友。
这让我开始反思,或许我不该在群规里卡付费的方式,让这批不愿意付费的人直接走人,怎么办?
后来我设立了二群,直接免费开放。然后有小伙伴跟我说,入群最好要求新成员发群红包鼓励活跃,我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对二群设立了群规。
你猜怎么着,依然存在一定比例的加我好友的小伙伴,有些听说入群要发群红包,直接把我好友删了。也就是说,存在连一个小红包都不愿意发(但是肯定不介意抢红包)的朋友,只想直接免费进群,如果我不想放弃这批朋友,怎么办?
后来我又设立了三群,直接不设群规。加我好友的同学,我明明白白的发了三个群的规则。
你继续猜怎么着,是不是这样大家都会选择三群入群。好了,到了研究用户行为最有趣的部分了。
加我好友的朋友,还是有一小部分到了我发群规时,立刻删我好友。(我先列第一条群规,接着第二条,接着第三条)。
这就有趣了,不是三群免费吗,你回答入三群,我就拉了呀。
其实仔细研究下,就知道答案了,这一小部分人,他们只想加你好友你拉进群,一旦你发了别的东西,他们会本能的觉得“有猫腻”,直接把你删了。或者还有个理由,他们懒得看你发的东西,第一眼看到一群收费,后面的字也不用看了,直接把你删了。
很有趣的行为,不是吗。后来我修正了我的做法,加我好友的人,只要说想加群,直接扔进三群,然后再发群规。
你猜怎么着,几乎不会有立刻把我删了的人了。
以上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用户群体实验”,我感觉是非常有趣的。而且把实验的时间维度拉长后,很容易形成一些经验性的总结。让我们来捋一捋,从我的社群实际案例来区分用户群体分了几个类别。
T0 用户。代表人物是企业主、公司业务负责人等。企业群核心。这类用户加你就是“交个朋友”,入群什么的只是顺便的事情。
T1 用户。代表人物是公司精英人群,独立或半独立开发者。大群核心。这类用户更多的是想有个地方交流经验,且分享意愿和活跃度很高。
T2 用户。代表人物全覆盖。行为模式主要和性格有关。他们愿意为入群支付一定的代价(如发红包)。而且也认同入群需要有门槛(我的群投票说明一切)

T3 用户。代表人物全覆盖。行为模式是只考虑免费,有入群诚意,但是不喜欢规则,所以愿意入无规则的群,主打一个群加入越多越好,反正不要钱,有没有活跃无所谓。
T4 用户。代表人物全覆盖。和 T3 用户类似,但是更随意。主打一个“有群就让我入,拉我进去得了,你说废话我就把你删了,省得你割我韭菜。”
注意,我这里分的梯队,绝对没有对用户不敬的意思,这只是他们在我的社群中的梯队划分,并不是从人格上把别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只是处理用户模型分层的需要。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我玩王者荣耀,我是典型的 T4 用户,我玩了上千小时,愣是一毛钱都不肯充,但是到了 AppStore,我立刻变成 T2 用户,我还是愿意为纪念碑谷、limbo 等游戏付费的。类比到我的社群里,可能 T4 这部分人纯粹是看不上我这里的社群,但是可能到了原神那里,他们可以成百上千的氪金呢?因此,这种事只就产品而言,不要针对个人。
那么接下来摆在开发者面前的问题是,你要如何选择你的用户。我们看不同产品或者服务领域是怎么做的。
全力争取 T0 用户,其他用户过滤。代表:高端私房菜。
全力争取 T0、T1 用户,其他用户过滤。代表:一次性内购 App 。
全力争取 T0、T1 用户,为 T2 用户开放一定的入口,T3,T4 过滤。代表:限免 App 。
全力争取所有用户,为每类用户提供不同层级的使用体验。代表:QQ音乐、微信读书等混合变现 App 。
全力争取所有用户,让所有用户进入同一个圈层,并最终导致群体过载出现群体割裂、对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代表:知乎。
还有其它各种方案,欢迎补充。
综上,对用户进行梯队划分,对于理清产品的盈利思路是很有帮助的,也更知道自己的取舍(例如,你是要做小众高质独立的知乎,还是融资大众喧哗的知乎)。后面有时间,我想写写 QQ 音乐或者微信读书是如何伺候所有用户的,以及为什么它这么做。
完。
附:
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
抄同行玩法,还能把产品干上英国免费总榜第一的游戏公司,从它的案例能参考学习什么
今日苹果过审指数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