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年都有这样一类新闻,苹果 App Store 免费榜忽然冒出一个名字非常暧昧的产品,如黄瓜社区、香蕉论坛之类的,而且占据了第一名的位置,让人目瞪口呆。如果下载下来体验后,很快会发现产品内容极度刺激。然后迅速引起媒体们的注意争相报告,最后以被苹果下架告终。
很多新手开发者都有个疑问,苹果 App Store 不是号称审核很严格吗,为什么这样的产品都能给审核通过?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里头的弯弯道道确实很多。归根结底,还是苹果审核目前机制方面还是存在不足,而且这类漏洞也是造成苹果市场黑灰产业或者违规产品依然猖獗的原因。
熟悉苹果审核的开发者都知道,苹果审核人员的数量,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很多。据内部人士称总共也就几百个人。这几百个人每天要负责全球开发者的产品提审,压力是可想而知了。因此,不可能不出现错审、漏审。也因此,只要审核的拦截率不是 100%,对于一些明显违规的产品,只要利润足够大,还是会有开发者愿意铤而走险,想方设法利用漏审的这个基础事实把产品发布出去。而这个损失他们也评估过,轻则审核拒绝,重则封号,他们可以通过准备很多账号来应付,权衡利弊后,必然敢铤而走险。
光靠蛮力上包,显然成功率太低,因此,这类产品还有一个手段,就是对产品做审核伪装。也就是说,这类产品在提交审核时,包括产品预览图、产品标题各方面,给审核人员的印象都是正常的产品。虽然名字多少带着点“你懂的”暧昧气氛,但是体验下来没问题,审核人员也就没有理由拦截它。而一旦通过审核,产品立刻摇身一变变成另一副模样。像这种“变脸包”,目的就是欺骗苹果审核从而绕过监管,被发现肯定会被苹果惩罚。问题是,这类产品根本不怕“迟早被发现”,他们想赚的就是这个时间差,在发现并下架之前多收割点钱。
光靠审核伪装,那么产品会被发现的太早,而失去了“冲榜”的机会。因此,后来这类产品又改了手段。它们将真实功能彻底隐藏起来,把整个产品伪装的干净纯粹,而需要通过某种机制才能将产品切换为真实面目。这种切换机制就类似菜单,例如在某个搜索栏输入某个特定的口令、或者在某个按钮按顺序按几下之类的。听起来就像是好莱坞电影《大开眼界》里,汤姆克鲁斯参加一个神秘舞会必须喊一个特殊口令才能准许入内一样。这种就是所谓的“变身包”,关于变身包,可以参见《探讨苹果商店那些“变身包”究竟是怎么上架的》。
产品顺利上线后,它们为什么能冲上免费榜一呢?大体来说,一方面是通过花钱买量,另一方面确实是用户自发的分享,毕竟黄颜色的东西自带流量buff。这类产品,很多人体验后都会觉得“窝草居然还有这东西”,几乎是自发的在各大群分享“黑科技”,所以,广大网友对这类产品也起到了推波助澜并将它推向下架的作用。
在花钱买量这件事上,不得不补充一个,就是包括谷歌 Admob 在内的很多广告平台,为了盈利,对待涉黄广告多少有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因此它们有意无意也成了涉黄产业的一环。(却一直没有被处罚!)
那么进一步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不会发生在小米商店、VIVO和华为商店,而就容易发生在苹果。
第一,如果是安卓产品,涉黄 App 根本不需要上架小米这类市场,毕竟安卓是支持侧载的。
第二,国内安卓市场,毕竟自身是有很强觉悟的,不可能在这种事情上掉以轻心,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方面反应要远比苹果迅速。
第三,苹果作为一家国际企业,确实在大中华区多少有点傲慢,对很多政策的东西,配合归配合,积极程度肯定没有国内厂商这么如履薄冰。看它怎么对待我们大陆开发者就知道了。
最后,如果这类产品以后在大陆 AppStore 会逐渐接近销声匿迹,那么最大的原因只能是因为国内产品上架需要备案这个事实(前提是这件事能彻底执行下来,对中外开发者账号一视同仁)。很多不那么健康的产业,逐渐会跑去东南亚或者其它什么市场。总之,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黑暗。
最后的最后,本文攥写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开发者理解 App Store 一些乱象背后的原因,帮助大家理性看待问题,不要有“为什么乌烟瘴气的产品可以上架,我却不行”的闷闷不平情绪(怀有这种情绪的人很多,真没必要),希望大家好好做产品,不要走邪门歪道^_^
附:
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