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开发者在快速验证这件事的思路要转变


最近有个群友分享了 youtube 的某个知名博主的视频链接,这个博主写了如何通过 App 赚钱的建议,总结的 4 条准则是这么写的。

重点看第 3 和第 4 个建议:快速上线和快速验证。
换在之前,我会说他的这些建议非常到位,很适合移动开发者快速入门在 App 市场赚第一笔收益。
但是现在我不鼓励开发者这么做(除了一张白纸的新手想要尝鲜)。这个方法过去是没有问题,但现在它可以说越来越过时。
核心原因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快速验证的打法在越来越规范的 App 市场环境下越来越不吃香。
说到底,是成本和回报的问题。现在 App 市场已经是高度拥挤,开发者开发一款产品的上架的过审成本和过去根本没法比,不管是苹果市场还是谷歌市场。
现在市场的审核这一块,呈现出来的特征并不是一些开发者所认知的“越来越严格”,而是“有针对的严格”,如果某个开发者处于“针对”的区域,就会感觉特别严格;而处在甜蜜区的开发者却感觉“审核真的快”。这种彼此认知的割裂感,很有意思,下面我来解释下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割裂感。
以及,新 App 审核环境下的新快速验证方法。
举我最近一个产品的上一次的提交的记录为例:

晚上八点半提审,第二天起床就过审了,审核时间可以看出仅用了 11 分钟。那么它的上上个版本过审情况如何呢,参见下图。

下午两点提审,第二天过审,审核时间也是 11 分钟。所以站在我看待这款产品的提审环境的角度,可能会认为现在审核太方便太好过了。
但是再对比大群里的讨论。

是不是会有强烈的割裂感。
这要从平台的审核政策来分析,简单的总结现在的审核规则趋势,就是优先照顾可信的高权重账号,优先照顾顺利过审多次的产品,虽然不管什么产品,机器审核是一定会做的,对新产品的审核一般要比顺利过审多次的老产品更新要严格。当然,还有很多细节规则补充,不在这里展开。
理解了以上规则,就会发现上新包会很容易被卡审,尤其是新瓶换旧酒那种。别看我这个产品过审非常顺利,要是我任性的扔几个别人给我的新包触发几次机器审核警报,苹果肯定会立刻收回对过审环境的优待。
谷歌的审核环境,就更不合适快速验证了(参见《为什么我在逐步减少对谷歌账号的依赖》)
也因此,现在的市场环境是,应用市场进入了存量竞争,而开发者的产品也在进行存量运营,具体的表现是,在选品方面开发者们不再急于出击打新品,而是看准了再出手。过去增量时代,大家常说“先开枪再瞄准”,现在是“瞄好了再打”。而对经营良好的老产品,开发者们会开始越来越多的做精细化运营。
甚至,会利用老产品的过审优势,在老产品上做一些实验性的尝试来辅助理解用户,读懂和验证用户的诉求,获取第一方数据,为开新品提供足够的数据弹药。这就是之前说的,新时代 App 审核环境下的快速验证方法。
那么手里根本没有老产品,萌新进场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放弃在谷歌和苹果上验证 idea,验证的核心逻辑是低成本,既然这两个平台成本高了,为什么不去别的端验证呢,例如小程序和海外网站,或许还可以挖掘出新的用户群体来。(你的下一个产品,何必是 App)
甚至更极端的做法,为什么不通过自媒体验证呢。
我对用户研究以及产品功能的很多尝试,也经常通过公众号和社群测试。
例如我在之前文章关于内购的讨论中,就说过一种内购策略是“免费服务量大管饱,增值服务低调引导”。我在公众号上凡是推送文全部统一用免费文,这样大家收到的推送文章都不会需要付费,而付费文统一只发表不推送,只在免费文中需要时“提及”。然后我去找读者询问反馈体验。读者表示这样挺好的,每一篇推文都是免费的,他不用费心考虑要不要付钱。同时付费文不推送,但是在必要时刻才被提及,最终的付费转化率也是不低的,可以做到在尽可能不扰民的情况下让真正需要的人选择付费。像这一类逻辑,自媒体和 App 研发是互通的,完全可以达到辅助验证的目的。
小结一下,快速验证的核心逻辑是验证成本足够低,现在 App 市场发新品的成本已经不断提高,而且新产品过多的合规木板效应可能会危及到宝贵的账号安全。
所以开发者不要再听信老一套的“成功学鸡汤”。对待选品务必有的放矢,做足产品调研,用户群调研,以及找到不需要上架App就能完成初步验证的方案,也不求什么十拿九稳,起码不要用“先开枪再瞄准”那么散漫的方式来打,务必做到从做一款产品中把握到尽可能多的用户心智,提高自己在开发者互卷游戏中的存活率。
完。
附:
(2023)移动出海团队养号及备灾专业化指引
移动开发者联盟入群指引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