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从现在开始
——长篇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尾声
文/陈启文
海风一直在吹,浩浩荡荡地灌满了整座城市,走到哪里都是大海扑面而来的气味。这味道很提神,很来劲。我一直在海风中追问,深圳,为什么是深圳?
深圳,在大海的怀抱里诞生,又在大海的怀抱里一天天长大。一座城市倒映在大海里,那水中的倒影仿佛是大海的回忆。大海一直在起伏,而这座城市从未动摇过。
2020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将迎来四十岁的生日。《论语·为政》云“四十而不惑”,其最大的特征就是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而今,对深圳的名字再也不会有人误读,谁都会进行准确的发音。
四十年来,中国经历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史诗般的伟大变革。在这场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深圳经济特区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一直肩负着试验和示范的国家使命,既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摸着石头过河的试水者,也是勇立潮头、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领跑者。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科技创新的高产田,从深圳加工、深圳制造、“世界工厂”到中国创新之都、国际创新之城,深圳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它所折射出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现代化传奇,也是一部经典的改革开放的影像史。
若站在四十年前的那个时空中试看这一方水土,谁能想到会有今日之深圳?
这里先用数据说话。数字是枯燥的,而当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就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在深圳经济特区诞生之前的1979年,深圳的生产总值只有1.96亿元,还不足香港同时期(约为1117亿元人民币)的千分之二。到2019年,深圳生产总值超过了2.69万亿元,达到四十年前的一万三千倍。而在这四十年里,香港经济也一直在高速出增长,2019年达到了2.52万亿港元,是1979年的两百多倍,这个增速放之世界也是名列前茅的。而深圳之所以后来者居上,只因其增速一直处于中国和世界同期的最高水平,深圳每平方公里的产出和财政收入一直雄踞全国城市之首。四十年前,这座在经济版图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年轻城市,近年来已经接连超越广州和香港,跃居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经济总量的第一。其生产总值在国内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和北京,位列全国第三,并已跻身于亚洲五强(东京、上海、北京、新加坡、深圳)。如今的深圳,在中国和世界经济版图已是一颗越来越闪亮的星星。如果说中国改革开放经四十年的高速发展是世界史上一大奇迹的话,那么深圳的突飞猛进就是这一奇迹的金字塔尖。
深圳的命运一直与国运紧密相连。这四十年来,中国一边对内改革,一边对外开放,这两个车轮协同运转,才推动了四十年的经济腾飞。1979年,美国人均GDP为11693美元,雄踞全球第一,而中国人均GDP为419美元,还不到美国的二十五分之一。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华尔街日报》将这一历史时刻形容为“一个时代的结束”。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中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增速动力最强劲的火车头,2019年中国GDP总量约为14.3万亿美元,接近一百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若同自己相比,中国在1979年的起点上增长了两百多倍,远远超过了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而美国达到了21.4万亿美元,中国同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但这个差距依然很大,比一个德国和英国加起来还多。中国一直在冷静地审视自己的差距。
经济基础,在任何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都是起决定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也是马克思伟大的论断。而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则说出了一个直观、简洁而又深刻的真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华之崛起,深圳之巨变,不只发生在物理空间,更是一种精神场域的崛起,中华民族从生存状态到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块试验田,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中国样板?
对于一座城市的定位,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城邦时代就说过一句很朴素的话:“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而对于城市的评价从来没有绝对标准,但有相对标准:一座现代化城市必须靠人文、法治和科学来支撑,这是城市三元素或三原色,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举世公认的标准。
人文,是一座城市的灵魂。美国20世纪的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而任正非作为一个企业家,他最看重的资源不是资本也不是财富,而是文化:“世界上一切资源都可能枯竭,只有一种资源可以生生不息,那就是文化。”
曾几何时,我和许多外地人一样,将这座特区城市视为一个傲岸而又炫耀的新贵,对它也有种种猜想,它是否就像人们传说的一样浑身散发着铜臭味却没有丝毫的人文气息呢?这样的视角和猜想,其实才是一种傲慢与偏见。自从我1993年迁居到南海边,深圳就成了离我最近的、往来最多的一座城市,我用二十多年的观察验证了一个事实:深圳是中国最年轻的一线城市,也是一座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它既不傲岸也不炫耀,一直按照一座国际化城市的标准在打造自己的文化。它不只有一个现代化的外壳,还是有灵魂的。一座城市的蝶变也绝不仅仅是城市形象的变化,通过一座城市内在的演变轨迹,你还会发现另一个深圳,这是一座崛起于时代前沿的精神之城。
只要走进深圳,你都会感觉到那随海风一起扑面而来的人文气息。深圳一边在不断构筑价值数百万元乃至上千万元一套的住宅,一边也在这寸土寸金之地盖起了一流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中心、体育中心,这些文体设施远比政府办公大楼和富人的别墅更气派也更优雅。深圳图书馆是集大众化、数字化及研究型为一体的国家级图书馆,图书馆建筑本身就是文化,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深圳书城曾是全国最大的书城,在全国书业中率先引进大型综合超市(GMS)经营业态,致力于为读者提供多功能、全方位、高质量的一站式文化消费服务,被誉为“读书人的城堡”。深圳到处都有城市书房,很多企业都创办了自己的图书馆。走进华为总部,最高贵的空间不是董事会或总裁的办公室,而是华为图书馆。华为被誉为“数字英雄”,却建造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图书馆,既有现代感,又有中国式的典雅,这也是华为人最自豪的一座建筑,“高耸的穹顶让阳光有了色彩,红色的油纸伞散发着浓郁的中国味道”,最引人入胜的气味就是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卷气。又岂止是华为,我走访过的每一家深圳企业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而深圳还荣获全球唯一“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当我看到很多市民在优雅舒适的城市书房里一边吹着空调,一边安静地阅读,不知不觉便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因他们,也为深圳。
如果说图书馆是一座城市的智慧大脑,那么博物馆则是一座城市穿越时空、见证历史的眼睛。深圳博物馆(新馆)北靠莲花山公园,南临深南大道。这座博物馆里展示了深圳六千七百多年的人类开发史和海洋经济发展史、一千七百多年的郡县史、六百多年的海防史、八百多年的广府和三百多年的客家移民史。
深圳不但创办了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的高交会,还创办了被称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文博会,无论文化设施、文化活动还是文化氛围,深圳都是一座当之无愧的文化名城,但一座人文城市还不只是这些看得见的存在,一座城市的蝶变必先有精神的蝶变。那源自大海的澎湃激情,给深圳的骨子里注入了一种先锋精神。从袁庚、任正非、马化腾、汪滔、陈宁等一代代深圳人的身上都能感受到,有一种在意识深处流淌的东西,成就了今天深圳高贵的价值传统。袁庚率先发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呐喊,让一个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乃至板结的国度迈开了奔向市场经济的第一步。任正非说“烧不死的鸟是凤凰,从泥坑里爬出的是圣人”,这是愈挫愈勇、攻坚克难的深圳精神。虽然华为取得了非凡的成功,但任正非从不妄言成功,他说“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这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深圳精神。马化腾说:“我最深刻的体会是,腾讯从来没有哪一天可以高枕无忧,我们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终担心某个疏漏随时会给我们致命一击......”这是源自他内心深处,也是源自一座特区城市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而汪滔则说出了心中多年的憋屈:“到医院看病开药,医生还盯着你问:要进口的还是国产的”‘国产的’几乎成了劣等品的代名词,病人来到医院这个性命攸关的地方,还要自己做一次残酷选择。我觉得这种日子很憋屈。既然处在科技行业,做的也是自己擅长的事情,我希望做出全世界消费者真正热爱的产品!”从憋着一口气到憋着一股劲,汪滔才能把大疆无人机放飞到傲视蓝天、俯瞰世界的高度。深圳的科技创新,其实也是从憋着一口气到憋着一股劲干起来的。有人说,危机意识也是深圳人身上最突出的性格特征。你还在坐而论道,他们已经奋而起行。你还在“空谈误国”,他们正在“实干兴邦”。云天励飞的创始人陈宁则以他的切身体会对深圳精神做了一番归纳:“深圳不只是科技创造者和企业创新者的创业基地,更关键的是深圳把创新和创业的基因融入每一个普通市民的骨髓里。无论是市领导,还是普通办公室人员,他的基因里面都有创新的理念,都有自己对科技的想法,都有开放和创新的精神。所以,深圳才会诞生这么多的优秀科技企业。”
这些人都是深圳杰出的代表,每个人都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为深圳精神做出了最实在的注解。在探索之路上既有成功的典范,也有失败的英雄。一座城市对待成功者的追捧是人同此心,而一座城市对待失败的态度,则更能体现这座城市的内在精神。而深圳就是一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城市,深圳也拥有一种以勇于探索创新为依归、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宽容精神。在深圳没有谁嘲笑勇于探索的失败者,只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者暗怀嘲讽。
一座城市,还必须以人道主义作为其精神内核,即以人为本,尊重人,关怀人,人格平等,相互尊重,这是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人文精神。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必须深深根植于以人为本的土壤。深圳原本就是一座有着悠久的移民历史和移民文化的城市。在深圳建市之前,以客家人和广府人为主。自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数以千万计的人从五湖四海奔涌而来、如今深圳已是中国最大甚至是世界最大的移民城市,移民率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非户籍居民超过一千万。深圳作为一座特区城市比一般城市尤为深邃而复杂,它既是一个移民文化的大熔炉,也是一座被割裂的城市,如城乡二元割裂,关内和关外曾造成的二元分割。还有深圳市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割裂,精英群体与底层弱势群体的割裂。这样的割裂,让这个容器里的每个人既有自己独特的生存体验,也有普遍性的创伤体验。
中国改革开放之路,从一开始就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座城市,若想打造公平正义的共享家园,就必须要不断完善分配制度和民生保障体系。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在致力于打造一座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进程中,对标新加坡等福利国家的经验,开始构建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行“共济与自我保障有机结合”的新型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工伤保险制度,试点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改革,彰显以人为本的改革方向。1993年,深圳率先探索出来的这一模式,被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之中,确定为全国的养老保险模式。深圳的社会保险体系在时俱进中不断完善。2000年12月,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企业员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地方补充养老保险,实现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为企业退休人员的晚年生活提供了保障。2006年,深圳又将关外的宝安、龙岗两区城市化人员全部纳入社保体系,并推动原农村养老保险向城镇企业员工养老保险过渡,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城市化人员与城镇企业员工基本老保险一体化的城市。深圳市在全国最早建立农民工医疗保险制度,保障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2008年3月1日颁布新的医疗保险办法,包括少儿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全民医保,在全市范围内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这不仅仅是民生保障,也为深圳消除二元或多元分割、走向全球化铺平了第一段路。
若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迈向全球化,就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襟。任正非率先说出了一句话:“来了就是华为人,华为就是你的家。”
如今深圳流行一句话:“来了就是深圳人,此心安处是吾乡。”
对于每一个在深圳打拼的人来说,这里不是故乡,但深圳为每一个来到这里的移民提供了平等的人生舞台。在这里,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有真才实学,只要你踏实肯干,你就可以按照自己梦想的尺寸、自身的本事寻找自己的位置,扮演自己的角色。从深圳墟到深圳市、深圳经济特区,这座城市的一砖一瓦几乎都是移民建造的。他们在这座城市打拼,为这座城市添砖加瓦,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深圳的主人。
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于长江认为,深圳的城市包容度在全国首屈一指。所谓包容,按儒家学说就是“仁”。宽仁,仁者爱人,只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就是大爱。深圳不只有“深圳速度”,还有让深圳人自豪的“深圳温度”。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言:“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正因如此,人们更懂得彼此温暖、彼此关爱的意义。”深圳人开着自己的奔驰、宝马、保时捷,也没忘记给那些远隔千里、打着赤脚在山道上走过的山里娃送去价格不菲的鞋子和御寒的棉衣。贫苦的山里娃从未见过天使,给他们送来学费的都是来自大海边的叔叔阿姨。广西的河池,西藏的林芝,湘西十万大山,都出现过一双双从大海边伸过来的手臂,把一个个山里娃搂在怀里。深圳创造了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拥有一百七十多万红马甲(志愿者),三百多万人次参与无偿献血,人均捐款额居全国第一。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深圳作为一座在短时间内崛起的现代化城市,还必须共同建立一套现代化的规则,既要体现对个体的尊重,更要体现对规则的尊重,这样的包容和关爱才具有现代意义。
法治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三大元素之一,也是社会最大公约数。
从法治上看深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跑道上率先起跑的深圳经济特区,最迫切的就是有法可依却又无法可依。在改革革开放之初,公检法还处于拨乱反正之际,法律体系很不健全,对于特区的法律法规几乎是空白,只能靠红头文件行政执法。这让来深圳的第一批投资者,尤其是来自境外的有法制意识的客商对自己的权益保障充满疑虑和担忧。而深圳经济特区的改革与法治一直同频共振,在先行先试中,改革催生法治,法治引领改革,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199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予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2000年又开始施行的立法法,在继续保留特区立法权的同时,还授予深圳经济特区所在市以较大市立法权。民有所呼,法有所应。深圳充分发挥法治试验田的作用,为打造法治营商环境,深圳率先在全国推出了第一批公司法规,如《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和《有限责任公司条例》,填补了这方面的法律盲点。说来好笑,在刚开始进行企业法人登记时,很多人还不知道法人是什么,有人甚至好奇地问:“法人是不是法国人?”随着深圳产业的转型升级,很多企业开始自主创新,深圳创办了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又率先推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条例》和《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多部法规,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提供法律上的支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深圳关内外二元分制却造成了“一市两法”的突出问题,但特区立法只能在特区内施行,“一市两法”造成同一座城市执法标准不一,给全市的行政管理、司法以及公民权益保障都带来诸多困扰。这一问题随着“二线关”的撤销终于迎刃而解。
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深圳从依法治市到打造“一流法治城市”。再升级到建设“法治中国示范城市”,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创造良好法治环境。据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8年)》显示,在评估的一百个地级以上市政府中,深圳以总分790.13分荣登榜首,法治政府建设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又据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报告》显示,深圳从前一年的第三名跃升至排行榜首位,这必然离不开法治上的支撑。
有人说,在深圳,如果你的手机里只有百度地图或高德地图,不足以证明你在深圳工作生活过。在这座法治之城,深圳人的手机里还要有率先在全国上线的“法治地图”,随时可以查询全市的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处、司法鉴定机构、司法考试处、公证机构,它实现了全市社区法律顾问点的导航以及社区法律顾问的检索。宝安区这次走在了前面,率先推出全国首家“24小时自助法院”,立案申请查询就像在ATM机取钱一样方便。
在法治的保驾护航下,深圳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深圳把简政放权、实现政府职能深刻转变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相继推出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不需要验资、地址可自由申报、免交注册登记费,可通过全流程无纸化办理。深圳市各部门]还晒出了权责清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市民雪亮的眼睛下监督职责。这是以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和社会活力的乘法。随着行政审批大幅减少和压缩,服务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活力喷薄而出,深圳商事主体总量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华为的崛起,也离不开深圳打造的营商环境和法治环境。当有人问任正非为什么选择在深圳创业时,他说出了企业家的共同心声:“在很多深圳企业家眼里,法治化和市场化已内化为深圳最显著的城市特色,这是他们选择深圳、扎根深圳、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从人文、法治到科技,那条特区之路一——深南大道会把你引向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早先的粤海门村。这条街道号称“中国最牛街道办”,这条街道也成了深圳最神奇的一片土地和港湾。在这二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先后孵化出了华为、中兴、腾讯、大疆等众多世界一流的高新科技企业,还有大族激光、迈瑞、达实、金蝶、华强文化等近九十家上市公司,云天励飞进驻的深圳湾生态科技园也在这一带。如今,这一带已是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高校和科研机构聚集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新型高端社区聚集区,被称为中国硅谷。当一个世界最发达的超级大国竟然把中国的一家民营公司视为当前大敌时,网上就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这是一个超级大国与深圳南山区一个街道办的较量,美国制裁来制裁去,始终没搞出深圳市南山区粵海街道办的范围。”这是笑话,也是实话。
任正非和华为,马化腾和腾讯,汪滔和大疆,陈宁和云天励飞,只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年来创业和创新的编影。诚如有人所说:“这些诞生于市场经济土壤的企业家阶层。这个阶层所提供的就业、税收和社会服务支撑起了中国经济持续不断的活力。”今天的深圳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升级最为成功、高新技术发展最有成效的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在高新技术发展关键指标之一的PCT国际专利申请上,深圳已经超过北京、上海和广州,更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城市,以一城之力占据中国专利申请量的半壁江山。同国际上比,深圳一城就超过了德国和韩国,仅次于东京位列全球第二。深圳已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创新之都,也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创新之城。在全市范围内,由西向东一百公里,正在规划和建设着九个高新技术产业片区,形成地理连贯、功能完备、交通网密布、通信发达,集高科技产业化、研发、高等教育于一体的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带。前不久,美国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地球天文台团队负责人埃尔维奇(Elvidge)在深圳出席一个创新大赛活动时说:“你可以从一个国家的城市夜晚灯光中了解到许多信息,如人口、经济增长、对外投资。”在夜景卫星图上,中国最亮的有三大片区:华东、华南和京津走廊。华南最多光亮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深圳,正好位于这片光斑的核心区,它已成为中国硅谷。当高新技术成为深圳经济的主心骨和第一推动力量,深圳又一次向人们宣示了自己无可取代的地位。
现在,谁也不敢再把深圳看作一个小渔村或边陲小镇了,这是一座以中国南方海滨为背景、四十年来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用城市三大元素也无法涵盖整个深圳。它已是粵港澳大湾区四大中心城市之一、中国三大全国性金融中心之一、国家物流枢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之都、交通枢纽和贸易中心。
还是沿着我反复描述、在时空中不断延伸的那条特区之路——深南大道继续追踪吧。这条路不断拓展,如今,深南大道已延伸到了深圳和东莞交界处,并与深圳宝安大道连接成一条横贯深圳东西的主干道,总长达六十多公里,超过了北京长安街。这是中国迄今为止最长的市政大道,也是一条财富大道和黄金通道,沿途都是寸土寸金之地。对于深圳人而言,这不只是一条单纯的只有交通意义的道路,你在这条路上可以捕捉到一个个城市表情,这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历史,历史一直在路上。深圳人说,这条路更像是一座特区城市展示所有精彩的电影胶带,一路上几乎集中了这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我所描绘的人物和事物几乎都是沿着这条道路展开和演绎的。无论怎么演绎,你都绕不开深南大道旁的邓小平画像,也绕不开深圳市委大院门口的那尊雕塑,那是一头俯首埋头、脊梁高耸、脚踏实地、浑身鼓足了劲头、正在发力的犍牛。对于深圳建设者来说,这是一头开荒牛;而对这座城市的管理者而言,这是一头孺子牛。你感觉深圳的一切都与这头牛直接相关。这条路除了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地标性建筑,也是深圳的一条生态景观走廊。一座城市的生态随着时代进化,它打破空间局限,将深圳的山河湖海串联在一起有如一气呵成,一个个花漾街区,一个个街心花园,如城市的精美插图,“路在花海中,人在风景里”,青枝绿叶摇曳的姿影里有被阳光照亮的姹紫嫣红的鲜花,只有万物共生才会如此多姿多彩、生机勃勃......
一个人文荟萃的古老深圳,一个以热血浇铸的现代深圳,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四十年的奋发崛起,仿佛正在每一个细胞里释放它的美丽和魅力。对于深圳经济特区如何评估,深圳人一向低调,还是看看旁观者如何评说吧。据英国《经济学人》评估:“全球四千多个经济特区,唯有深圳经济特区最成功。”在该刊发布“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榜单上,深圳名列前茅。这是一家拥有全球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媒体,其办刊宗旨是“参与一场推动前进的智慧与阻碍我们进步的胆怯无知之间的较量”,这与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的追求不谋而合。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四十年前,深圳从低谷起飞,在国运与命运的双重选择甚至是双重逼迫下,深圳被第一个推向未来,你不知道那河有多深,你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一方面充满了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也让深圳占得了先机。而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现场的结局,深圳在改革开放中深刻地改变了自己,一个边陲小镇被打造成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本,也堪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杰作。
凡所将至,皆为可期。四十年后,而今迈步从头越。今日之时空已与四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深圳已从低位超越进入了“高位过坎”。这座面积只有约两千平方公里的特区城市,承载着两千多万人口,这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而深圳在前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已占得先机,如今在负重而行时是否还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也是深圳必须直面的问题:如何在极其有限的城市空间中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如何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又如何在两万多亿元生产总值的高位上继续创造奇迹?
每每迈出关键一步,深圳都会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前行的姿态。从国内形势看,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圳的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高科技企业,为了跳出深圳狭小的空间,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已经把部分制造基地甚至整个企业迁离深圳,这让深圳面临着产业空心化的风险和危机;从国际环境看,随着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加上美国对中兴、华为等中国企业的封杀,深圳首当其冲,有人说这对深圳的冲击超过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而随着美国与日本、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等发达国家的零关税、零壁垒自由贸易谈判的成功,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经济秩序将面临重大调整,给深圳未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也让很多人拭目以待。
中国明白,深圳明白,改革开放已经走到了深水区、攻坚期,中国没有退路,深圳更没有退路,唯一的出路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视察时,走进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在这里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当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深圳又被中央批准为全国第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是广东人的那句口头禅——我走先!
当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你必须敢于硬碰硬,广东人还有一句口头禅——顶硬上!
这话杠杠的,但没有一句空话,深圳人在说出来之前就已经开始干了。
为了拓展未来的发展空间,经中央批准,深圳经济特区现已延伸至汕尾市的深汕特别合作区。2018年12月16日,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标志着深汕特别合作区迈入由深圳市直接管理的全新阶段。这是全国第一个特别合作区,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最东端,土地面积超过深圳现有面积的五分之一,拥有地级市管理权限。这里原本就是深圳和汕尾的海域连接处,也是海洋文化交融之地。这一带依山面海,邻近国际帆船赛区红海湾,有四十多公里的黄金海岸线,具有打造深水码头的港湾资源。这里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提出要在这里建设南方大港和重要商埠。这一合作区将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腾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华润新一代数据中心已在此落户。这里也将成为深圳的后花园,建设南方澳渔港度假村、九龙湾生态园、金丽湾度假村、日月湖生态园、水底山温泉度假庄园、鳊门游艇会所暨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发展现代旅游业。在不远的将来,这里还将打造汕尾和粤东重要的航运枢纽。如果我们像当年预期深圳的未来一样预期这一方水土的未来,这里将成为南海边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甚至会成为粤东的深圳。
深圳向外扩展的同时,也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蛇口,在深圳经济特区的拓荒史上被誉为“特区中的特区”,如今紧邻着蛇口的前海湾则是新时代“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有一条双向六车道的主干道,被誉为前海的“深南大道”。走在这条大道上,你才感觉真正走到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蔚蓝色的天空一往情深地拥抱着蔚蓝色的海水,这是典型的深圳蓝,连阴影也是蔚蓝色的。它们与一座城市默默地交融在一起,仿佛在默契地交换彼此的命运。
这一带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前海蛇口片区,堪称二十 世纪的“新经济特区”,国家还给予其“比特区还特”的先行先试政策,拥有“前海合作区+保税港区+自贸区”三区叠加的优势。深圳人说:“南海一起步,就与世界同步。”前海是与世界互联互通、加速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深圳还将紧紧抓住粵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前海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的曼哈顿。如今站在前海湾里打量深圳和香港,这两座曾有天壤之别的城市已变得不分上下,难分彼此。这是必然的,她们原本就是同胞姊妹。这两座与大海融为一体的城市,终于在这里得到了水乳交融的理解。前海是深港合作的先行示范区和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双城记”版的故事在新时代里进一步升级,把前海打造成衔接深港两地的创新创业新高地,这是中央赋予前海的使命。
前海只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迈出的第一步。深圳,从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到第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已提出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的目标任务。凡所将至,皆为可期。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放眼下一个四十年,深圳人只有一句话: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此时,已是2020年春夏之交,我又一次登上了莲花山山顶,站在一位老人在海风中阔步向前的青铜雕塑下,打量着这座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从莲花山到一个个海湾,那城市丛林仿佛正在静悄悄地生长,生长得仪态万方,如生命一样鲜亮多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当今城市高度复制的时代,从每一个角度都能看见这座特区城市的与众不同。这绝不是一座钢筋水泥的城市,这座城市展现出来的灵性和智性总是令我震撼。这一切源自海纳百川、轮回循环的情怀,也源自生生不息的万物生灵。我能感觉到,这座特区城市正在静悄悄地积聚力量,等待新一轮的爆发。
2019年4月26日初稿
2020年4月29日改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