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操作前请注册或者登录。

【书海观澜】朱学东:人生底色,源自无用之读


朱学东,1967年出生,江苏武进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传媒专家、学者。曾为大学教员、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南风窗》杂志总编辑、《中国周刊》总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书评、旅游、美食美酒专栏作者。

人生底色,源自无用之读
——《黄金般的天空——我的读书笔记》自序
文/朱学东
我是一个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人。
小时候生活在江南乡村,从识字起就喜爱读书。那个年代,乡下人得书不易,尽管如此,父亲对小说的喜欢却耳濡目染地影响了我。我总是如饥似渴地偷偷翻看父亲借回来藏在枕头底下的书。这些书大抵是一些小说,今天大都已过气,恐怕连图书馆都难觅其踪迹了。
上中学,赶上“文革”结束后爆发的报复式阅读期,我可以在乡下中学阅览室借阅流行的文学期刊和小说。中学时代不加选择、不求甚解的阅读,对我后来阅读方式的形成,起了关键作用。
上了大学,进入阅读的黄金时代。我就像一块海绵,吸纳着各种滋养,无论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阅览室、图书馆,还是故乡镇上的文化馆,包括从书店购买的各种图书,都让我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
工作之后,曾经有几年时间,我放弃了原来的那种无功利阅读,开始有选择的工具性阅读。这种阅读充满了功利性。幸运的是,这个时间段不算长。
直至今天,我一直保持着原初养成的无功利阅读的习惯。这从我每年阅读的书单就可以看出。这些书不外是政治、历史、哲学、社会学、文学等等,无论到哪儿,我随身背着的书包里,永远有一本随时可以打开阅读的闲书。
一些朋友好奇地问我,这些书跟你的工作无甚干系,也不能为创业做任何指引,你业馀也从不做专业研究,为什么还要如此这般孜孜以读?而且所选之书,几乎都是别人眼中的无用之书?
我很难确切回答这样的问题。我的感觉是,这就是一种养成的阅读习惯。如今阅读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从没有间断的看似对无用之书的阅读中,构建了我的精神生活,也型塑了我的精神底色。就像久居芝兰之室一样,变化是无形中发生的。
所以,这种别人看似无用的阅读,在我却沉湎其中,陶然忘机。
作为无用之读的副产品,我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也写下了不少文字。
我最初的想法,也就是在阅读一本书后,若有感触,就把它记录下来,顺手发在博客里,既记录自己的心路,也与同好分享。
这种写法,完全是非职业的、信手涂鸦的,充满了个人情绪和色彩。这些内容点评不够专业、深刻,更谈不上正确、全面,但每一个点都是发自内心的,是我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或书中主人公的命运或灵魂的某种交汇、结缘,触动并影响了我,然后就有了这些文字。这些文字,通常是一种感悟的陈述,或者是两人偶尔相遇时的对谈,虽然有些饶舌,却充满着诚意,毫无功利之心。
因为是为自己所写,最初又多是发在自己的博客平台,即兴之所至之外,对文字语句这些写作规范也就不太讲究;而这种习惯,到了一些读书心得被公共平台所青睐时,依旧没有改掉,至今还带着博客自我写作的腔调。
腆颜在博客等平台发布这些私人阅读的副产品,我也是怀着分享是一种美德的真诚和感激,我相信,诚意的文字能够吸引、打动有共同志趣的人。
或许,正是这种带着诚意的散漫的个人情绪和色彩,反而让这些文章吸引了一些有类似趣味的朋友的关注。
这样的文字写多了,一些朋友便撺掇我汇编成集。甚至,浙江传媒学院的崔波老师,还指导她的学生洪辉凯和徐凌飞同学,从网上搜索我写的这些阅读感悟,作为年度设计作业。
但是,我一直犹豫,直到我的朋友老愚兄一天致电于我。他建议我结集出版这些文字,他说我的《江南旧闻录》(博客的另一种风格的文字)和书评代表着我“个人精神生活的两翼”,“《江南旧闻录》代表着情感的一翼,而这些读书笔记,则记录了思想成长的一翼”。短短几句话一下子击中了我,于是有了这本小书。
这本书是我个人思想成长的一个片段的记录,个人色彩浓烈,但是,书中我所提及的这些图书,在我看来多是非常不错的图书。感谢在这个时代所有坚持写好书出好书的人。每一本好书都是燃灯者。
感谢刊发这些文字的新浪博客、腾讯大家、凤凰博报、《中国经济报告》月刊、《新京报·书评周刊》、今日头条以及这些平台的编辑、
感谢阅读转发这些文字的网友们。
感谢老愚吃饱了撑的点拨和辛劳。
2016年6月4日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