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气,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
——散文随笔集《人民的饮食》序言
文/朱学东
历史上关于饮食的佳句名篇、专门著述,虽不敢说汗牛充栋,也称得上蔚为大观。
它们不仅散落在自《诗经》以降的历朝诗词歌赋和各种笔记中,还有许多专门的著作,比如虞宗的《食珍录》、谢讽的《食经》、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杨晔的《膳夫经》等。
不过,除了一些诗词歌赋和笔记中关于饮食的内容我有所涉猎外,所列古代这些专门的饮食著作我都没读过。倒是清人李渔《闲情偶寄》中的“饮馔部”和袁枚的《随园食单》,我常翻常有新感觉。
甚至,我会因为读到一句关于饮食的话,却无法寻找到答案而纠结多年。比如我偶然在无锡钱泳的《履园丛话·艺能·治庖》中看到他写河豚之鲜美:“腹中肠尤为美味,不可去之,此为善食刀鱼者。或以肠为秽污之物,辄弃去,余则日:‘是未读《说文》者也。’案,《说文·鱼部》:‘鮆,饮而不食,刀鱼也。’此鱼既不食,秽从何来耶?故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我对钱泳所述鱼肠能吃的理由并不认可,但以钱泳多年在毕沅幕中之见识,肯定吃过刀鱼鱼肠,才会有此说。但我从来吃过,所以过去每到扬中。靖江、江阴、张家港、无锡及常州诸地吃河豚刀鱼,都会向店家请教刀鱼鱼肠问题,无人能给予答案。直到2019年冬天我在故乡偶然吃到一条没收拾干净的刀鱼,腹中留有一寸多长的鱼肠,我毫不犹豫地吃了,终于可以引钱泳为刀鱼知己,从此块垒永释。
今人写美食的著作,我也喜欢翻翻。比如梁实秋、汪曾祺、唐鲁孙,逯耀东、蔡澜等前辈关于美食的写作,曾经的出版业大佬詹宏志和他夫人王宣一的作品,以及我的朋友陈晓卿、王小丫的文字。
我从这些作品中,不仅读到了文字的美,更有纸上跨越千山万水而来的迷人味道,以及世间万象。这是文字的力量,我也学到了许多。
我习惯于随手记录下自己生活的感受,包括对菜肴的感受,并与有同好的朋友们一起分享。这是这些文章的由来。
我写下的,其实都算不上美食,多是家常菜、路边店,以及自家厨房里的生活。更靠谱的说法,其实应该是自己讨生活的记忆,从幼时难得一尝的记忆,到如今可以无度地大快朵颐。个人口味,依然属于庶民的生活,普通人的日常。
烟火气,才是我们脚踏实地的生活,真实的生活。
虽然无论是厨艺还是文字,我虽亦步亦趋,终也追赶不上汪王诸贤,却愿意谬托知己,附骥于后。无他,在他们关于美食的文字中,有一种我亲近的情感,一种单相思般的认亲冲动——除了有所写美食的地缘和文化的亲近(汪曾祺老是里下河地区人,他笔下的许多风物人情,我读来很亲切;而王宣一则是杭州人;小丫当年写的美食文字,我曾是编辑),更有我们都是一类人,都有对饮食的朴素之爱,对朴素的饮食之爱。虽然王宣一、王小丫作为女士,对菜肴的态度和做法的认真精致,并非我能学。
与前述古人或今人大多曾拥有过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在我出生和成长的家庭里,纵然长辈们竭尽心力,也只能勉强维持我们的温饱。以至于在后来的岁月里,尽管理性告诉我,不会再像从前一般困苦生活,我依然跟我母亲一样,对于饥饿有着不自觉的恐惧和警惕,对食物有着猎狗般的敏锐。
我后来写了不少与食物相关的文章,尤其是关于江南故乡的食物,引得了众多朋友的喜欢,承他们谬赞,我也被称作“美食家”了。
我当然喜欢美食。但即使如前面提到的刀鱼河豚,我也更多是把它们当作社交美食。我真正喜欢的,本质上都是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都是家常口味的东西一原材料随手可得、价格低廉,归根到底是大众化、平民化的。我喜欢的这些,一点不像美食家那般精致讲究,我也没有能力与资格对食材烹调手法有过多的讲究。
人生登过高山越过大海后,回忆我最喜欢的食物,无非就是猪肉,那是童年最美好的记忆;我喜欢的那些食物,比如猪牛羊鱼鸡鸭的内脏等,在许多人眼中,根本属于不健康的“黑暗食材”,而我却“沉酒”其中,因为这也是难得的童年美好记忆,也曾是价格相对低廉的食物。要知道,我到北京的早期,北京卖鱼摊上鱼杂是可以随便索要的,断不像今天似的登了华堂。
我哪里算什么美食家哦。我只是一个被饥饿恐惧劫持了一生的人。我喜欢吃喝,或许是小时候困顿的缘故。
又有哪个美食家,每次吃江南的菜馅馄饨、萝卜丝肉馅团子、咸骨头菜粥,都吃得肚圆腰粗的?
又有哪个美食家,每次吃川渝火锅,都喜欢不断添加各种下水,到最后吃撑得恨不得用刀把肚子剖开?
又有哪个美食家会喜欢牛蛙那种丑陋的食物,一锅接一锅地吃?
当然,更不用说哪有美食家不喜欢米其林而愿意在街角路边的苍蝇馆、大排档怡然自得的?
所以,当别人夸赞我是美食家时,我总要忙不迭点头哈腰补充:路边的,路边的......
用我老家的话来说,“路边哪有美食家哦,只有饿煞鬼”。
一语中的。
对食物菜肴朴素的热爱和深情,浸透了我写所谓美食的所有篇章,包括批评。只关自己口味,不容他人置喙。
本书全部篇章分为三个部分——我原本想未来分别做成三本书:
一本为 《人民的饮食》,记录我吃过的路边小店,多以个人喜欢为标准,在这本书里构成“人间烟火”。
一本为 《江南的味道》,这部分内容其实我写过许多。但我一遍遍写,有些重复的题材,每次写都有新感受。2020年上半年宅在江南乡下时,我又写下了“乡居食记”系列,这在本书里构成了“江南的味道”。
另一本为《朱学东的四季食单》,写自己动手能做的食物,按时令节气菜品上市而写,主要写自己怎么做,类似于自己的菜谱。不过这一部分其实写得最少,在这本书里变成了“男人的厨房”。
感谢中国工人出版社编辑董虹博士的青眼。她的督促,让我有时不我待的感觉,也觉得未来做成三本书的雄心过于迁阔遥远,“不如怜取眼前书”,于是汇编结集成了目前这本《人民的饮食》。
“看这本稿子对我简直是一种折磨。每天都是晚上看稿,看着看着就想吃东西......今天竟然越看越想吃结果就来餐馆了!”“我担心做完这本书人又胖了!”
因为我写文章不讲章法,过于随心所欲,常常对自己的文字不太自信。我曾怯生生地问过编辑够不够出版标准,她像上面那样回答我。
好吧,我心里一块石头落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