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烧菜时听有声书,听到了一个心理学故事,刚准备睡觉往深想了想,觉得有意思,爬起来敲下这则故事给你们。
大意是说“别在被打败前,就接受失败”。
从前,两只青蛙掉进了一个装满奶油的缸子。
它们发现自己迅速下沉。因为奶油像流沙一样,它们根本不能游动或漂浮。起初,两只青蛙在奶油中拼命蹬腿,想游到缸边。
然而,无论它们怎么挣扎,都只是原地搅拌奶油,并且越陷越深。由于奶油粘稠,它们在奶油缸里多待一秒,呼吸难度就加大一分。
A青蛙大喊道:“我不行了!没有办法出去!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既然迟早要死,那延长自己的痛苦就没有必要了。
于是,它不再蹬腿,当然,它也很快沉了下去,白色的奶油瞬间吞没了它的身体。
B青蛙是个更固执的青蛙,它吼道:“无路可走了!我根本冲不出去。但哪怕死神就在面前,我也要拼尽最后一口气。早死一秒,我都不愿意。”
于是,它拼命蹬腿,但仍然只是在原地拌起奶油,努力了数小时,没见往前移动半步。
经过无数次奋力踢腿,奶油突然凝结成了黄油。
B青蛙非常震惊,它只轻轻一跳,脚下一滑,便溜到了杠边。
然后,它就开心地呱呱叫着,回家啦。
这个故事是“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故事,即从整体的角度研究心理现象,也就说是,当我们看一个人的外貌,不是单独地去看眼睛、鼻子、嘴巴怎么样,而是整张脸给人的感觉如何,而不是纠结局部如何。
完形治疗的目标是由“人助”转变为“自助”。
用故事隐喻现实,一针见血地帮助读者直指核心,启发当事人由外在环境的支持进入自我的支持,唤醒自我觉知。
这样做的起因是:我们通常无法觉知自我,导致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差距太大,产生迷茫。
比如说,听完“奶油里的青蛙”,你可能会像我一样,忍不住自问”你是否会在注定失败的事情上继续努力?你是否认为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
我的答案是“你的努力和奉献才是最重要的!”(It's your effort and dedication that counts.)
那么再往深处想一想,如果我现在是掉在奶油里的青蛙,如何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呢?
一句话:多创造,少消费!
多向B青蛙学习,即使死神近在眼前,也不停地蹬腿,少抱怨环境。
具体怎么做呢?
根据二八原则:
80%的精力用来创造,实践,动手,总结学习经验,集中精力,深度工作,并重复,大量重复。
20%的精力拿来消费,做什么?用来学习,或者思考,吸收知识。
当你具有了足够的能力和直觉,进步,不过是你的第二天性。
正如,你制定了每天输出一篇1000+字的目标后,你总能找到观点,也总能相对完备地表达出来,因为这是你的第二天性。
道理会被忘记,故事却一辈子刻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