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时,常说这些话,更容易养出一个高情商孩子


哈喽,我是小芳。
吼完孩子之后很多父母都想知道:
“我要怎么做才能不吼孩子?”
“我要说什么孩子才肯听?”
其实,答案就2个字:共情。

究竟要如何做才能对孩子进行有效共情呢?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
1. 什么是共情
举个例子,我们看电影时被主人公代入到了剧情里一会儿哭,一会儿笑,就叫共情。
共情就是相同情绪强度的共振。
心理学大师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一书中写过:
为了理解他人及他人的世界,我们必须放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视角。通过共情带来的以他人为中心的视角,我们的问题变得不再那么难以解决,我们的世界也得以扩展,变得更加丰富、有趣。

面对孩子,你是否愿意放弃“自我视角”,把自己的经验、判断先放在一边,进入孩子描述的困难、问题中,陪着他们一起发愁,一起哭,一起笑?
很多人的答案都是:“我也想,但问题总要解决啊,光陪着他一起发愁有什么用?”
亲子之间最大的矛盾莫过于:孩子只想被父母共情,而父母只想帮孩子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没有错,但在此之前父母需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
2. 如何与孩子共情
学会聆听
聆听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技能,在听的过程中不能带有任何预判,也不要一直思考自己应该怎么回答。全身心的关注孩子的表情,语气,动作和语言。

很多父母只能做到“听”,而非“聆听”。在听的过程中已经想好了要怎样回答,要怎样帮孩子解决问题,忽略了孩子情绪,也无法从这些表面的信息里知道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
学会聆听就是清空自己,拥抱孩子的过程。当父母学着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他们遇到的问题时,会发现其实孩子需要的更多是理解而非直接的帮助。

接纳情绪
把你看见的问题放在一边,不做过多的评判,集中精力关注孩子当下的情绪。
对孩子说:“妈妈观察到你很生气,是不是很想发泄一下?如果妈妈经历了你这样的事,也会这么生气的。”
情绪会被放在我们内心的一个容器里。这时,要让孩子的情绪从它的容器里流出,流进父母的容器。父母应该认真感受这个来自孩子的情绪,把它表达给孩子听。

被看见的情绪,才伤不了人。当你跟着孩子的情绪一起同频共振,孩子内心会感受到极大的安慰。也会让孩子获得解决问题的力量和勇气。
提供帮助
当孩子的情绪逐渐平稳之后,我们要及时为孩子提供帮助。问问孩子:“你需要妈妈帮助你吗?妈妈做什么可以让你好受一些?我们可以一起商量一下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亲子之间的联结会在父母的接纳和帮助下加深,我们孩子也会在这个过程中知道,无论我走多远,只要回头看,我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我身后,向我提供帮助。
快来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一起做高能妈妈。关注即可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教育指导,快来链接我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