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我家娃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我该怎么做?”
网上大多的解决方式都是“怼回去”“打回去”。
其实,这样引导只是在解决父母内心的焦虑,并没有解决孩子真正面临的问题。
做好下面这3件事,帮助孩子真正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增强孩子心中的是非观
很多父母面对孩子受欺负的回应是应激的,并没有教会孩子正确的是非观。
“你说我了,我就要怼回去。”
“你打我了,我就要打回去。”
其实,无论什么原因。用攻击性的语言或攻击性的行为对待他人都是不对的。
巧巧有一次在游乐园被其他小朋友抢走了玩具,她的奶奶就教她把玩具抢回来,并对她“抢”的行为大加赞扬和肯定。
第二天,巧巧继续用“抢”的方式拿走了另一个比她更大的小朋友的玩具,结果被那个小朋友一把推倒在地。
巧巧的奶奶很生气,斥责这个小朋友推了巧巧。
结果对方家长说:“是你家小孩子来抢我家孩子的玩具,我家孩子才还手的!”
事情最终只能以巧巧的奶奶跟对方家长一句不让的争吵和工作人员的介入结束。
2-6岁孩子进入“他律阶段”,会依赖于父母的评价系统建立自己的行为规范。
如果父母只图一时的面子和焦虑意气用事一味的让孩子“还嘴”或“还手”,只会影响孩子对是非的判断和日后行为规范的建立。
2.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边界
孩子的身体边界和语言边界往往是父母帮他守住的,也往往是父母给搞乱的。
当你打过孩子,对孩子说过伤人的话,讽刺的话,孩子就会开始一点点失去自己的边界。
前一阵我带小螺号去蹦床公园玩,看见一个大哥哥把一个小弟弟打哭了。小弟弟的爸爸上来就说:“肯定是你先动手打哥哥的,不然别人怎么会打你呢!你就是手贱!”
另一个小孩子的爸爸和这个小弟弟的爸爸认识,显然是一起带着孩子出来玩的。结果父母为了面子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了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社交的过程中双方不受伤害是一起玩的底线。
幼儿园时期没有友谊只有玩伴,这是孩子当下的心理状态决定的。
想帮助孩子建立好自己的语言边界和身体边界,就要时刻“看见孩子”,不要因为熟人、亲戚搞乱孩子的边界。
3. 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幼儿园里有明确的社交规则:
公共的玩具谁先拿到就是谁的
没有拿到想要的玩具时可以用“商量”和“排队”的方式解决
解决不了的问题第一时间求助老师
任何时候“抢”这个动作都是不对的
如果你的感受不好了就可以大声拒绝,要求道歉
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之后,多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多用“启发式提问”,比如:
“妈妈看见你心情很不好,如果妈妈是你,会要求他跟我道歉的。你觉得怎样处理这个问题,会让你感受好一些?”
“对,这样是会让人心情不好。如果还有下一次,你会怎样做呢?”
“如果他跟你商量,你会愿意分享给他吗?”
“我们可以角色扮演一下,妈妈扮演你,你扮演他,我们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虽然孩子面对的问题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但正是这样一个个“小问题”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有问题解决能力的人。
关注我,获得更多育儿认知,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