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罗翔老师曾说过:
“在缺爱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们中大部分的人生就像在梦游,只是打份工养活自己,只能靠刷手机打发时间。
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做什么,唯一的动力来源于身体最原始的渴望,但这样的动力是不会长久的。
所以做什么总会半途而废,唯有把心激活,生命才能恢复活力。
不然人生就只能是一滩死水。”
童年时缺爱,给孩子带来的创伤,一生都难以弥补。
当孩子开始有下面4个迹象时,一定要觉醒起来,及时给孩子补充关爱和理解:
1. 吸引大人关注
在我们的养育过程中,孩子会不停地要我们证明“爸爸妈妈爱我”。
这个过程就像“续杯”一样,是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阿德勒有一个理论,孩子的心理跟肉体一样都需要营养。
联结、价值感、安全感、爱的能力和独立自主就是最重要的5种心理营养,也被人们称为“生命的五朵金花”。
当孩子缺乏这些营养时,就会不断地用调皮捣蛋,哭闹撒泼等方式吸引大人的关注,想让大人告诉自己“我正在被爱,我有价值。”
但很多父母在看见孩子这些举动时会很反感,用吼骂、威胁甚至惩罚,讽刺等方法让孩子停止现在的行为。
这些父母还给他们的行为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我在为你好!
而孩子会因为“我不被接纳,不被爱”感到十分恐惧。
2. 不断争夺权利
当孩子发现吸引关注完全没用,就会开始跟父母争夺权利。
“你想让我做的事,我偏不做!”
“你不想让我做的事,我偏要试试”
在父母眼里,孩子这些行为都是“白眼狼”,“不听话”。
而实际上,孩子这些行为是在表达:“我需要爱,需要理解,需要尊重。”
一档亲子节目中,大林的奶奶就是一个“付出型+压制型”的长者。
只要我觉得我是为你好,我就有任何权利来干涉你的生活。
我做好了饭,你们都要开开心心的立刻来吃。
吃完饭,就应该立刻去写作业。
写完作业,必须要陪我散步,因为这样你的身体才能更加强壮。
奶奶为整个家鞠躬尽瘁,而整个家同时被奶奶弄得“死气沉沉”。
这就是“父母等孩子说谢谢,孩子等父母说对不起”的养育环境。
大林的爸爸,不停地跟奶奶“争夺权利”,一会儿摔门,一会儿扔东西。
这个35岁的“大男孩”在采访时对着镜头说:“我不想让我的孩子跟我一样。”
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些行为不是为了孩子,而是在急切的等待能拥有“被理解的爱”。
3. 报复性行为
如果孩子仍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爱,他们就会开始报复,希望做一些事情让爸爸妈妈痛苦。
秦朗小朋友5年级,经常在班上故意欺负女生。
上课的时候伸腿绊倒别人,放学路上故意拉开别人的书包放垃圾进去等恶作剧。
他的父母经常收到老师和其他家长的投诉电话。
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再次当着全班家长的面把他的父母留到了最后,希望父母能好好地引导自己的孩子。
而秦朗却觉得非常过瘾,因为他喜欢看见爸爸妈妈难堪的神情。
孩子的报复性行为在表面上看是在跟“父母结仇”。
而实际上,这是孩子内在心理营养极度缺失的表现。就像“空心病”一样,无法控制地做一些“惹人嫌”的事,只有当“遭到父母鄙夷”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父母的一点点在乎。
4. 自暴自弃
如果到上一阶段,父母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原来最需要的是“爱”。孩子就会自暴自弃,进入一种“麻木”的状态。
对孩子而言,他必须要依赖父母,打不过也跑不掉,看不惯也改不了。所以孩子只能选择“麻木”。
很多孩子往后一步选择“顺从”“无所谓”。
往前一步选择“自我了结,结束生命”。
但无论向后还是向前,到了这一步,孩子和父母的联结都真正断了。长大以后,孩子也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我喜欢什么?”“人生于我的意义是什么?”
这样的孩子,你觉得他会感到幸福吗?
关注我,获得更多育儿认知,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