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今天带着孩子跟亲戚聚会,我们聊起了孩子手机瘾、动画片瘾的问题。
家里的亲戚说:
“只要一出门吃饭,孩子就会问我要手机玩。
我不给他,他就说自己很无聊,没有事情做。”
小到3岁,大到18岁,让孩子患上“手机瘾”的真正原因其实是父母的养育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1. 信任的缺失
90%以上的父母第一次拿出手机让孩子玩的原因都是“想让孩子听话配合”:
“妈妈要跟朋友聊天,你玩会儿手机吧?”
“你现在过来吃饭,我就给你放动画片。”
而当孩子主动问:
“妈妈,我可以玩会儿手机吗?”
的时候却常常遭到拒绝。
孩子能否玩手机,玩多久只能由父母决定,这是典型的信任缺失。
美国心理学家乔伊斯·布拉泽斯说:
“爱的最好证明就是信任。”
在孩子的“成瘾”问题上,我遇到过这样2类父母:
一类永远担心孩子“做不到”,想要通过“控制”规范孩子的行为。
一类愿意相信孩子,陪着孩子一起去找让自己变得自律的方法。
前者总是适得其反,把孩子向相反的方向推。
让孩子用“欺骗”、“讨好”甚至是“反抗”的方式不停地向父母要手机。
后者通过信任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内在力量,一点点找回自己的规则自信。
“控制”只能促进孩子“成瘾”,把一件正常的事变成了一件“稀有”和“渴望”的事,让孩子丧失规则力。
2. 亲子陪伴的缺失
所有手机瘾的孩子都患有“空心病”。
长期玩手机的孩子会爱上“被动专注”的过程。
不用动脑,不用思考就可以把自己的时间填满,忽略自己与真实世界的链接。
越玩手机心越空,越空越想玩手机。
在“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的研究报告上显示:
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亲子关系越差,越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
亲子陪伴的缺失让孩子内心孤独、压抑,没有价值感。
所以孩子才会去虚拟的网络世界寻求安慰满足自己短暂的快乐。
做好这3件事,可以帮助孩子戒掉手机瘾:
1. 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的一位学员通过带着孩子打网球、下围棋,参加各类比赛等让孩子重新与外界建立联系,获得对自我能力的认可,帮助孩子戒掉了手机瘾。
玩手机的过程中,孩子容易沉迷短暂的快感,抗拒思考。
时间久了会让孩子丧失思考能力,甚至是对自我能力的认可。
引导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能够让孩子体验到心流的状态,这是一种全神贯注、深度思考的状态。
反复体验心流状态可以帮助孩子逐渐放下手机。
2. 约定规则
跟孩子协商玩手机的时间和浏览的内容。
如果孩子每次都按约定执行,则获得奖励;如果孩子无法按约定执行,则受到惩罚,比如终止第二天的手机使用权等等。
无论是奖惩还是规则细节,都要达成孩子和父母双方的认可。
在执行的过程中要反复跟孩子强调:
“如果你一直能够有控制地玩手机,那妈妈每次愿意支持你,信任你。”
3. 做好榜样
如果父母爱读书,孩子也会爱读书。
如果父母爱思考,孩子也会爱思考。
孩子第一次知道手机很好玩一定是通过自己的父母。
没有天生自律的孩子,只有不厌其烦地引导、默默做出好榜样的父母。
如果我们没有能力帮助孩子规划学业,那至少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环境”。
进门就看见爸爸玩手机,老人看电视,哥哥打游戏,孩子自然无法专心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做好榜样,才能培养自律的孩子。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