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表明:如果小朋友“家里横,在外怂,”说明他心里……


哈喽,我是小芳。
前几天有位妈妈私信我说自己家的孩子:
“在家胆子很大,说话很大声,经常不停地跟爸爸妈妈提需求,甚至还有点蛮不讲理,动不动就发脾气让你满足他。”
“出门就很怂,很胆小,经常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跟陌生人打招呼,也不敢主动跟其他小朋友玩,甚至人家拿走他的玩具他也只是坐在地上哭,不敢要回来。”
今天这篇文章可以帮大家真正理解这一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记得看完及时引导自己的孩子!

我的老粉都知道,关注+加我即可获得源源不断地育儿干货!
1. “家里横,在外怂”会遗传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家人对外人客客气气,但对家人大呼小叫,把最坏的脾气留给了最亲密的人。
我的父母经常调侃说:“只有家里人才不会真正生对方的气,这才是爱。”
但在我的记忆里这从来就不是爱,而是披着爱的伤害。
如果你的家庭环境也是这样,孩子一定能学会。

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孩子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在家里,也就是父母感觉到“安全”的环境,无所顾忌的利用“情绪”、“表情”、“动作”甚至是“责备、威胁的语言”传递信息。
正如上面这位妈妈描述的:
“自己跟老公总会相互指责、讽刺,会用很多情绪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一致性的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们可以尝试区分下面两句话:
“哎呀,今天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你愿意帮我洗碗了!”
“我本来也期待着你能主动帮我洗碗,结果你真的这样的做了,我现在感觉特别开心,谢谢!”
哪句在表达爱,哪句在表达责备?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注意语言中的一致性,不要让自己的语言被情绪影响最终背离自己内心的真实期待。
用下面的方法,正确引导孩子一致性的表达自己的需要:
能够清晰的识别并描述自己的感受
用“我看到、我感受到、我需要”的句子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要
情绪没有好坏,学会接纳自己当下的感受并找到合适的方式表达情绪

2. 孩子在家里有“横”的条件
家庭养育环境中缺少规则意识,不停地向孩子的坏习惯妥协让孩子有了“家里横”的条件。
孩子如果在第一次发现自己能够通过无理取闹获得想要的东西,他就会在这个方向“持续进步”,用这个方式获得更多的想要。
父母或者老人应当把接纳情绪和引导行为分开。
“按照规则我们已经吃了一个棒棒糖就不能再吃了,你被妈妈拒绝了,你可以伤心想哭,妈妈可以陪着你。但无节制地吃棒棒糖的行为妈妈不允许,这件事妈妈帮不了你。”
温柔且坚定的帮助孩子守护好规则,在通过表扬和强化让孩子的规则力一点点长出来。

真正的纠正孩子“家里横”的方法,不是简单粗暴的让他停止哭闹,而是坚定的告诉他:
“妈妈可以理解你的情绪,也完全接纳你的情绪。但你不好的行为需要停下,妈妈会一直爱你,但这个行为需要改。”
把“人”和“事”分开,强调妈妈爱你,同时也强调孩子行为上的正误,帮助孩子建立很强的规则意识。
3. 过度养育下“出门怂”的孩子
3岁后,父母要学会放手,不要总替孩子解决问题。
我的一位学员在跟我咨询前怀疑自己的孩子有自闭症,特别胆小,不敢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动不动就哭着找妈妈。

详细了解后发现,原来这位妈妈会习惯性地挡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之间,替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替孩子问其他小朋友要玩具,交朋友。
我们的过度养育会吞噬孩子本应该发展出来的能力,慢慢地,也会吞噬孩子的自信。
当孩子遇到问题时要学着蹲下来先问问孩子的想法,再引导孩子思考,多说:
“我们可以着急一下,妈妈在这里陪你,等你好点了,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很多父母听见孩子哭闹就想“跳过情绪,解决问题”,却不知道这样的过度养育会让孩子越来越依赖你,出门之后更加不知所措。

此外,父母应当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有争执的时候,只要没有危险,父母可以尽量不去干涉,多多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
回家之后多多引导孩子反思今天学到了什么,下一次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育儿没有“特效药”,只有无尽的漫长陪伴和满眼的理解与信任。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