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不动就掉眼泪的孩子,长大后是什么样子?看完这篇文章就知道了


哈喽,我是小芳。
有位妈妈在后台私信说自己的孩子总是因为一点点小事而哭,很敏感,每次都需要哭很久,怎么说都没用,该怎么办?

我问了这位妈妈一个问题:
“如果你有2个孩子,一个动不动就哭,一个总忍着不哭,你会先哄哪一个?”
1. 对自我的感知能力不同
小时候经常忍着不哭的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会比较内敛,与外界的交流频率更低,甚至有些孤僻。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不自觉地收敛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要通过别人的情绪反馈收敛自己的感受,他就很难真正走近自己的内心,习惯性的压抑自己。

这样的孩子在表面看他的适应能力很强,很懂事,很听话。
但实际上,他会缺失对自我的觉察,即使未来步入婚姻也会习惯性地委屈和牺牲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找价值感。
爱哭的孩子其实并不脆弱,他们更喜欢用宣泄的方式保持内心秩序的平衡,更会保护自己。
知道哭是一种能够让自己感受更好的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求助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方式,允许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感受到的压力。
同时,丰富孩子调节情绪的方法。
让他看见扔枕头、跳一跳,或者深呼吸、跟别人聊天等方式都可以宣泄自己情绪压力,告诉孩子其实你有很多选择。
2. 对外界的感知能力不同
爱哭的孩子,遇到让自己生气、难过的事情时,会及时发泄出来传达给父母,这其实方便了父母了解孩子当下的情况。

在一定的范围内,孩子越能尽早地感知到不舒适、不开心、不自然,他就越能尽早地保护自己,要么求助他人、要么自己想办法。
而强忍住不哭的孩子,看似内心很坚强、懂事,实际上是孩子在忽略自己的情绪,或者把“有情绪”当做一件不好的事。

感受没有被看见,就会一直留在心里,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当一个孩子心里积压了太多的感受,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通过“哭”来判断孩子是否勇敢或者脆弱,而要看孩子的情绪处理方式和内心的需求。
患了“恐哭症”的父母一见到孩子哭就头疼,是忽略了孩子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钟摆效应”,指的是:
“人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会像钟摆一样呈现对称状态。
对负面情绪感受强烈,会让他对正向情绪同样感受强烈。”
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悲伤和快乐,他就不知道怎么表达悲伤和快乐,这样的状态下,孩子也无法更好地发展出同理心。

往往能强烈感知到情绪的人,更能体验到生命的爱和美好,从而真正变得坚强勇敢。
我们的小哭包可能是一个高敏感孩子,需要高敏感孩子测试表的父母记得私信我。
高敏感的孩子看电视会哭,听歌也会哭,心里像一面放大镜一样的成倍感受周围的世界。
如果孩子是不安全依恋型人格也会有爱哭的行为。

这类人格大都不信任自己值得,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正是在这种关系里的不安全感会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哭泣。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把哭泣信号当做求助信号而非哭闹信号。
另外,如果我们的孩子是天生的抑郁质,也会很容易哭。
这类孩子天生对妈妈的需求很高。

哭泣本是人的出厂设置,但抑郁质的人会将哭泣的习惯一路带到成年以后。
小时候哭泣是因为想得到更多的照顾。
大了以后哭泣是因为孩子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照顾。
想要孩子天生气质类型测评表的父母,记得后台联系我。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