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我是小芳。
上个月我带着小螺号回新疆看望两边的的老人,有一天他坐在地板上玩玩具,亲戚家的小弟弟走过来碰倒了他的东西。
他很严肃地说:
“我刚搭好你就把我的东西碰倒了,我很生气。”
小弟弟向他道歉后,他又恢复了平静说:
“没关系,我重新搭就好了,不难的。”
大家都在向我夸小螺号懂事,没有随便发脾气。
但真正让一个孩子能够一致性表达自己感受和观点的原因是他内心的松弛感。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常常教孩子要【控制】情绪,【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从不知道孩子要做到这2件事的前提是他的内心状态。
有松弛感的家能让孩子内心平静,在愉悦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滋养着他们长出不同的能力。
而有压迫感的家总会在小事上消耗孩子,让他们在压力中被迫成长,过多消耗了他们内心的力量。
父母应该把家中的松弛感拉满,让孩子在能量充盈的家庭氛围下健康成长:
1. 小事不争吵
前一阵我帮公婆买机票,结果没留神买错了人。
凌晨5点钟我先生把老人送到机场后发现票取不出来。
他只打电话让我尽快退了那张买错的机票,然后告诉我不用担心,他刚才又重新买了一张机票,解决了这个问题。
回来之后我向我先生道了歉,没想到他却说:
“别总为过去的事道歉,不然我们就没时间向前看了。”
如果我们总在小事上争吵、抱怨,两个人无疑会为彼此的情绪买单,也会让孩子感受到压抑和难过。
家庭中最好的相处模式是相互托举:
在孩子打碎玻璃后提醒他别伤着脚
在丈夫伤心不语时告诉他可以尽情伤心
在妻子粗心犯错后相信她下一次会做得更好
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
多一些信任与理解,对爱人、对孩子都是最好的滋养。
2. 大事不责备
一位来访者跟我说自己的小孩上中学后经常对自己撒谎,出去跟异性同学一起玩,有时候还会向父母要钱。
孩子对父母的疏离很大程度上是想要躲避责备。
遇事就责备,只会教出逃避和掩盖不足的孩子,根本无法教出自信、独立的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若责备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责备你,甚至自我责备。
一个长期习惯于自我责备的人是不信任自己的。
他们往往习惯于摆烂、不自信,或者用过激的行为伤害自己,伤害自己亲近的人。
你选择跟孩子是队友?还是仇敌?
如果是队友,在遇到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更多地问自己:
"我能为孩子提供怎样地帮助?"
而非一味地责备,告诉孩子:
“你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3. 有事一起扛
作为孩子的队友,在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多说:
“我陪你。”
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托举和在意,激发出孩子内心的感激和爱。
在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应该陪着孩子一起解决问题,而不是跟着困难一同打倒自己的孩子。
相反,如果父母遇到了困难也应该坦诚地告诉孩子,给孩子做队友的机会,让孩子陪着我们一同承担家庭责任。
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要给予每一个家庭成员无条件的爱。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是一个强大的团队,足以面对所有的困难。
在有松弛感的家庭中你总会看到,这里面的每个人都会“卷”自己,“爱”对方。
因为他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爱和尊重作为养料,有信任和理解作为助推器,有相互托举作为方向盘。
而这样的家才能为孩子的一生“保驾护航”。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