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吗?-有效的4种方法(上)


哈喽,我是小芳。
该开学了,不少妈妈最近在后台问我如何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不用父母催,做事有节制、有计划。
还是先给大家讲父母容易掉入的一个认知误区:自律不等于他律。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期待通过“管”,先让孩子先“服从”,再让孩子“习惯”,最后让孩子“自律”。

这条路肯定行不通。
《人民日报》夜读栏目有一篇文章很好地解释了自律的含义:
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情+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情。
想要获得更多科学养育的育儿认知,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领取0-6岁聪明养育的育儿资料。
想要养出一个自律的孩子,父母可以从这4个微习惯入手:
1. 你给孩子的是陪伴还是替代
孩子在2岁以后就已经开始形成“自我意识”了。
但往往在我观察到的家庭里,甚至有的孩子上了高中,他的父母还会担心孩子说吃饱了到底是装的?还是真的?

上周一位来访者说自己家的孩子12岁了,但每天连刷牙、洗脸、盖被子这种小事都要让父母提醒,不提醒肯定做不好,问我该怎么办?
我问了她一个问题:
“当你发现你说的事情孩子一件都做不到的时候,你觉得是目标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
这位来访者沉默了一阵,接着说:
“老师,我是不是对孩子管得太严了?”

父母应该学着课题分离,把孩子的课题交还给他。
给孩子足够多的时间去体验不同的尝试下带来的自然挫折,而不是挡在孩子面前对孩子说:
“来,你听我的,这样更快更好!”
然后发现孩子用你的方法也一样达不到你的目标,因为他压根就不喜欢、不愿意。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总想要代替孩子帮他们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就会一直停留在“他律”阶段:
“吃这么点肯定没饱啊,再吃点!”
“你这样复习肯定不行的,我帮你把计划再过一遍!”
“你写字怎么这么慢,还老出错啊!不行哈!你一定要去上我给你报的练字班。”

感受到尊重是孩子获得行动力的来源,你的孩子也许不是不自律,而是他根本感觉不到父母的任何尊重,因此缺乏自律的动力。
还要帮大家再强调一遍:
请把孩子的课题交还给他。
让他有对自己负责的权利,而不是接受“我为你好”、“我说你做”的“爱”。

2. 你给孩子的是目标还是期待
“我就是希望我家娃别像我一样不会念书,吃很多苦,所以我现在就专门在家里看着他学习。”
“你就不能不要这么容易发脾气吗?这样不好!”
“你怎么总是这么粗心?不能仔细点吗?”

父母的期待往往是孩子痛苦的来源。
因为对孩子抱有期待的父母他们的注意力永远会落在孩子的当下和未来之间的差距里。
期待永远是模糊的,不具体的,所以也无法实现。

当我们跟孩子表达自己的期待时,孩子接受到的信号就是:
“我不行!”
作为父母,我们要把自己的期待转化为目标。
目标是清晰的、具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
“你脑海里的会念书具体指什么?
各科成绩在现阶段应该达到多少分?
孩子在各科中的薄弱环节是什么?
怎样补?每个月完成哪些小目标?”
“不容易发脾气是指怎样的一种能力?
是孩子可以描述出自己的感受还是孩子要憋住并指责自己?
孩子能完成的每天的小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想要孩子变得仔细,你会为孩子定哪些小目标,既保证孩子能进步,又保证孩子能做到。”

我相信90%的父母看到这里都会下意识想说:
“我不知道小目标怎么定啊!”
没错,我们当然有理由说这句话。
但同时,我也想请大家觉察到:
既然我们都不知道小目标怎么定,那就更应该小心自己的期待;
帮助孩子清晰地定出一个个小目标;
帮助孩子看到自己在进步,因为这才是自律的开始。

还有2个微习惯下篇会继续分享给大家。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