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不要去纠正孩子身上的这5个习惯,不要让你的孩子少了“灵性”


哈喽,我是小芳。
今天跟大家分享孩子表现出的5个特征,家长不需要强行纠正,只需恰当地引导。
你会发现,父母改变一点,孩子奇迹一片。

1. 话多
有些孩子到了传说中的狗都嫌的年龄,就开始话痨附体了。
每天会问十万个为什么,大多数时候家长会感到很崩溃。
比如:人为什么没有翅膀?为什么要考驾照?
什么是死水?什么是活水?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
难道不能一直都是白天吗?电脑键盘为什么要设置成字母的,为什么不是每个字都设置一个按钮……

你发现了吗?孩子提问的天马行空背后都是基于对外界事物的感知。
孩子能表达出来,说明他有在认真地思考。
这时候家长与其用身体的疲惫与不耐烦去敷衍孩子,不如抓住时机与孩子一起补全自己的知识盲区。
如果家长无法立即回答孩子的提问,可以先做一些发散性的提问,帮助家长找到合适的解答方向。

可以说:
“儿子,你这个问题问的太好啦,说明你有认真思考。
那么你为什么会这样问?你从哪里发现了这个现象?
你认为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现象呢?
妈妈和你一起从百度上查找一下答案好吗?
这个答案是你想要的答案吗?你理解它吗?如果不理解,我们可以一起再找。”

能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既能收获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比直接把孩子怼闭嘴高效多啦!
2. 孩子好动
前庭系统是人体平衡和协调感的关键组成部分,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和肌肉结构,包括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等。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前庭系统逐渐形成。
出生后,前庭系统继续发育和成熟,包括神经细胞的分化、突触的形成以及神经纤维的髓鞘化等过程。
这些结构的发育和成熟对于人体的运动控制和日常生活至关重要。

于是孩子会有各种敏感期:口腔敏感期、空间敏感期、语言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等等一系列敏感期。
处于不同的敏感期,孩子会表现出好动,有时仿佛患有“多动症”。
其实这是孩子在探索外界的世界。
比如处于空间敏感期的孩子因无法判断距离有多远,所以你就看见了孩子不管有多高,他都敢跳来跳去,像个猴子……

尊重孩子发育的各个时期,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可促使孩子大脑发育得更完善。
3. 孩子不爱睡午觉
有些孩子简直是电池娃娃,充电5分钟,开机10小时。
中午不睡午觉,怎么哄都没用。
其实家长不用过于担心,这是孩子精力充沛的体现。
但家长也需要注意孩子的运动量是不是不够。

如果孩子精力旺盛,晚上也不好好睡,家长就需要白天增大孩子的运动量,保证孩子的夜间睡眠。
比起直接把孩子骂睡着,还是有很多好用的小魔法的。
想了解聪明育儿小魔法的家长,欢迎预约我的直播间,领取0-6岁聪明养育的育儿资料。
4. 孩子到饭点不好好吃饭
有些孩子到了饭点他还在玩,叫他来吃饭,根本叫不来。
大多数时候把孩子叫来了,他也不好好吃。
其实这很可能是因为孩子在专注某一个游戏,说明他的专注力很强,家长过度干预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如果孩子不好好吃饭不是因为吃太多零食,那么不用太担心,说明他没有那么饿。

但同时也需要温柔且坚定地告诉孩子:如果你这顿饭没好好吃,晚上饿了,家里没有饭给你吃。
孩子经过自然挫折后,能让他自己规划自己的游戏时间与用餐进度,咱们大人还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5. 孩子爱哭
爱哭的孩子,遇到让自己生气、难过的事情时,会及时发泄出来传达给父母,这其实方便了父母了解孩子当下的情况。
在一定的范围内,孩子越能尽早地感知到不舒适、不开心、不自然,他就越能尽早地保护自己,要么求助他人、要么自己想办法。

而强忍住不哭的孩子,看似内心很坚强、懂事,实际上是孩子在忽略自己的情绪,或者把“有情绪”当做一件不好的事。
感受没有被看见,就会一直留在心里,通过其他方式表现出来。
当一个孩子心里积压了太多的感受,长此以往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通过“哭”来判断孩子是否勇敢或者脆弱,而要看孩子的情绪处理方式和内心的需求。
患了“恐哭症”的父母一见到孩子哭就头疼,是忽略了孩子这种表达情绪的方式。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钟摆效应”,指的是:
“人的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会像钟摆一样呈现对称状态。
对负面情绪感受强烈,会让他对正向情绪同样感受强烈。”
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悲伤和快乐,他就不知道怎么表达悲伤和快乐,这样的状态下,孩子也无法更好地发展出同理心。
往往能强烈感知到情绪的人,更能体验到生命的爱和美好,从而真正变得坚强勇敢。
我们的小哭包可能是一个高敏感孩子,需要高敏感孩子测试表的父母记得私信我。

高敏感的孩子看电视会哭,听歌也会哭,心里像一面放大镜一样的成倍感受周围的世界。
如果孩子是不安全依恋型人格也会有爱哭的行为。
这类人格大都不信任自己值得,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正是在这种关系里的不安全感会让孩子不由自主的哭泣。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把哭泣信号当做求助信号而非哭闹信号。

另外,如果我们的孩子是天生的抑郁质,也会很容易哭。
这类孩子天生对妈妈的需求很高。
哭泣本是人的出厂设置,但抑郁质的人会将哭泣的习惯一路带到成年以后。
小时候哭泣是因为想得到更多的照顾。
长大了以后哭泣是因为孩子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照顾。

想要孩子天生气质类型测评表的父母,记得后台联系我。
关注我,可以获得一次免费的家庭养育咨询。围观小芳的高能朋友圈,让我们一起做高能妈妈。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父母的认知,孩子的未来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袁小芳聪明养育】
更多育儿问题,搜索全网同名
【北大妈妈袁小芳】

到顶部